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民歌翻译是指立足于翻译的目的性,在广西民歌的译介过程中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通过对广西民歌翻译目的性的达成,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该文以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主要案例,通过探讨国际民歌节的积极影响及对目的的背离之处,以及广西民歌翻译的归宿,总结出广西民歌翻译的策略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自开办以来已成为南宁乃至广西的一个城市品牌,它集政治、经济、文化、审美于一体的民族文化模式,向世人展示了民歌节本身的艺术魅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全面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提高广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是民歌节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一综合性节庆活动已举办多年,南宁国际民歌节在挖掘地方特色民歌,激起民歌创作热情;掀起"民歌新唱"的热情;使广西民歌走向世界,让世界民歌走进中国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辐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广西苗族民歌是一部形象化的苗族发展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中介,为广西苗族民歌的异域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基于跨文化视角,研究发现文化变通与互补、文化差异与意译、文化音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有利于苗族民歌的跨文化移植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民歌节"上原生态民歌的缺失,折射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危机,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愈加严峻.挽救我们的民族音乐刻不容缓.挽救民族音乐在于普及教育,但我国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从而影响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针对民族音乐师资缺乏的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发展思路和目标非常明确,即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加快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五区"建设,努力实现"两个建成"。而广西要实现宏伟发展蓝图,必须具备软、硬两方面实力。其中,软实力的实质性提升尤为关键。"文化立区"应作为广西深化改革和建设的着力点之一,从文化水平、人文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提升区域软实力,打造广西文化品牌。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民歌节、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等为抓手,持续做好"美丽广西"文章,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正>一、陕北民歌翻译研究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和推广,是翻译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责任。陕北民歌既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抹亮色。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和艺术化的努力,使陕北民歌走出中国,唱响世界,令更多的地区和民族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具有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大意义。因此,翻译好陕北民歌,无疑会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8.
文化输出是中国重树大国形象的战略要素,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广西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特色,其译介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主要采取有利于他文化传播的异化翻译策略,选择能体现民族文化精华的部分进行译介,并应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9.
关联翻译理论是由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基于关联理论对翻译开展研究而提出的,旨在追求源语作者的意图与目的语读者期望之间的最佳关联。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广西那坡壮族民歌《邀请歌》为文本案例,分析和探究广西壮族民歌中文化意象词的英译原则及策略,以期促进广西壮族民歌的对外传播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里程碑。她的举办为中国民歌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成功之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途径主要有:民歌的世界性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民歌国际化提供了宽广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国民歌国际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国际节会”成为中国民歌国际化的有效载体。南宁国际民歌节现在已形成了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翻译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目的论为基础,采用理论思辨、文献考察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严复的翻译实践原则予以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严复的西学翻译实践受其内外各种要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以目的性原则为最高原则,并在坚持目的性原则的前提下遵守连贯性原则和尽量遵守忠实性原则。严复的翻译实践原则体现在其对拟译文本的选择、雅洁风格的追求和"非正法"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弗密尔的目的性理论认为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翻译的最高法则是目的法则,源文只是一种信息源,不再对翻译起决定作用。目的性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广告语言是所处的特定文化的产物。国际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广告由于其明确的商业目的,这也决定了受众、目的语文化的根本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翻译的过程。源语篇只为广告翻译提供信息和内容,它不再是翻译决策的首要根本依据和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3.
民歌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少人关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并与市场相结合,使民歌从一种大众娱乐性的文化艺术变成文化产业,让民歌再一次焕发了青春活力,这不仅促进了民歌文化的繁荣,还提高了南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变革为例,探讨创新与文化产业繁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广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对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外宣翻译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加以研究并探索补偿策略,以期向世界展现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特性,塑造广西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朱圆远 《海外英语》2014,(7):152-153
民歌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方言却使中国民歌的英译成为难题。许渊冲的"三美论"在翻译界享誉盛名,不仅适用于诗歌的翻译,也适用于民歌的翻译。文章以"三美论"为指导,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探讨中国民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16.
汉英翻译教学中对陕北民歌英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民歌是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部史诗,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束奇葩.在陕北民歌中,情歌占据了大量的比例,情歌中又以展示悲情的作品最让人心酸与震撼.根据侠北民歌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对陕北民歌英译的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提倡学生进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民歌英译的忠实性与民歌英文演唱流畅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愈发具有吸引力。恰当地翻译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至海外各国,对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本文以民族语言交际学为理论基础,围绕其核心概念"语境、言语社区和交际能力",以《京剧:东方艺术璀璨的明珠》翻译实践为例,探讨民族语言交际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华章》2011,(15)
梁启超作为晚清时代主要的政治活动家,他的翻译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本文试从文化方面讨论梁启超的翻译,用操控论及其三要素阐述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性.在梁启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国人民操守外国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为了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梁启超的翻译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目的性.进而影响到翻译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应用.梁启超虽然翻译作品不多,但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解析他的翻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告语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文体。广告语的翻译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简单转换,它同时包含了语言特点、文化因素、受众心理的综合分析。目的论是功能派的核心理论,主张翻译行为应该以翻译的目的为首要指导原则。广告的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该文以目的论为指导,主要分析了中国广告语英译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作为马山壮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因适应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而被传承至今。从文化生态的视野探讨了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而揭示其对壮民族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