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赵荣光教授饮食学术著作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赵荣光教授食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饮食史、饮食文化、食学,并就其发展轨迹做了初步梳理。概念的变化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赵荣光教授的食学思想本质上是一以贯之,逐步递进的。赵荣光教授不仅是一个不尚空谈的理论家,还是一个尝试改变大众陈腐饮食观念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2.
在赵荣光教授饮食学术著作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赵荣光教授食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饮食史、饮食文化、食学,并就其发展轨迹做了初步梳理。概念的变化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赵荣光教授的食学思想本质上是一以贯之,逐步递进的。赵荣光教授不仅是一个不尚空谈的理论家,还是一个尝试改变大众陈腐饮食观念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3.
景德镇陶瓷大学詹嘉教授沉潜于陶瓷饮食器具和饮食文化交流研究,在食学研究领域独辟蹊径,卓然成为一家。其学术贡献与成就主要表现在:明确饮食器具是食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食学瓷具研究范式;全面探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视野宽广,思考周密;基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视角切入饮食器具研究;观照现实,倡导和推动中国陶瓷文化景观学、陶瓷遗产廊道学。詹嘉先生为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是当代中国食学研究独树一帜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4.
<正>[专家简介]赵荣光(1948-),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级优秀专家"、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等省部级以上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国饮食史与饮食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是中国大陆饮食文化、饮食史学科开拓人。  相似文献   

5.
<正>[专家简介]赵荣光(1948-),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国家一级)副会长、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进会会长,增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级优秀专家"、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等省部级以上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国饮食史与饮食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三十余  相似文献   

6.
赵荣光先生的新作《中华饮食文化》与《中华酒文化》选取了适合广大读者口味且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专题,以通俗简练的语言,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展开了中华饮食的历史画卷,同时又全面深刻地介绍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及其精神价值,配上作者实地考察各民族饮食制作及民俗的照片多达300余幅,可谓图文并茂,达到了普及饮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创建富有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数据库,是丰富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数据库理论与饮食文化学研究的交叉,是新饮食文化运动研究范式的转变。赵荣光饮食文化数据库的建构,是以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规律与结构特点为依据,以"赵氏理论"为研究性样本。此数据库对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学网络数据化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史学界中,姚伟钧先生作为著名的饮食史专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以通观全局的宏观眼光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详细地阐发了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汉唐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另外,姚先生还对中国古代饮食典籍进行了梳理与考证,阐明了文献典籍在中国饮食史研究中的基础作用。姚先生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对中国饮食史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笔者谋划编写出版历时24年的《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将于2014年内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丛书原以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11个饮食文化区位各一分册并一综合卷的12册组成,计划600万字,而目前只能以10册的略写本形式付梓。丛书的编写坚持中华食学研究"十三亿人口,五千年文明"的"大众餐桌"基本理念与原则。是以人类或民族食生产、食生活的地理、自然、文化地域要素制约的"饮食文化圈"理论认知中华饮食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汉代合浦,"中外商业毕集",带动了合浦古郡饮食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史料考析、遗存研究、文化钩沉中可以窥见当时当地的食源、食涵、食器、食习,及其饮食文化的发展态貌与特征。其饮食文化特点,表现为饮食资源丰富、茶饮之风盛行、酒文化发达、食俗多元融合等。民族与东西方文明交流推动了汉代合浦地区饮食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姚伟钧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尤其对中国饮食礼俗的研究贡献卓著。他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饮食礼俗研究领域的一部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姚伟钧先生仍不断开拓中国饮食礼俗研究的新领域,在民间饮食礼俗、民族饮食礼俗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国饮食礼俗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饮食文化研究是由形而下的日常饮食生活活动和事像入手,把百姓习以为常的饮食生活上升为形而上的文化理论和哲学思想。姚伟钧教授不仅注重中国层面的饮食文化研究,更注重国内的区域饮食文化研究。他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透过区域饮食表象研究其文化内涵,总结区域饮食文化发展规律,致力于建构区域饮食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饮食已由一种生理需要升华成为一种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中,面条以其悠久的历史、多变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令人津津乐道的食物。探究面条渊源、了解加工生产、分析现状、窥探饮食风俗,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平凡而又不普通的食物,并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了饮食文化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饮食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华饮食器具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天然物品的改造、陶瓷器具的发明创造、金属饮食器具的发明创造几个阶段,表现为对制造原材料的不断追求与改良,形成了饮食器具文化。它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历史、科学技术、风俗礼仪、伦理美学等多方面珍贵信息。其外形、装饰等,都与艺术、民族习俗、政治制度等有关。因此,饮食器具除有食用价值外,还有艺术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通过对以茶入某这一独特饮食习俗的研究,在茶菜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茶文化底蕴的特色新菜肴,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