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有人说,他是江西电视界的大牌。他回答:"我只是个‘杂牌’。"有人说,他是江西音乐界的名家。他回答:"我只算个‘玩家’。"田信国,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电  相似文献   

2.
有的学者从心理上探讨新闻的起源时,认为“由欲知道的欲望才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才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才生新闻广告。”有人说:“新闻之所以发生,实缘于‘新闻欲’。……所谓新闻欲,乃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及‘欲被人知道’三个心理作用而发生了新闻欲。”还有人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在《我谈写文章》(《新闻战线》1979年第4期)一文中说:“‘词汇’一词来自英语的Vocabulary(毛主席说的即‘语汇’),指的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斯大林叫做‘词的总和’)。现在有人说‘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  相似文献   

4.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工作角度’与‘新闻角度’的分界在于新闻能不能引起共同普遍的兴趣。这种区分,主要在于它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新闻角度’在于满足‘客’方(读者),‘工作角度’在于满足‘主’方(被报道者)。  相似文献   

5.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6.
董乃强 《中国索引》2005,3(3):49-52
《辞海》(1999年版)给“索引”所下的定义是:“旧称‘通检’或‘备检’,也据英文index音译为‘引得’。检寻图书资料的一种工具。……”虽有人认为这一定义不甚全面,如有以为书目也是索引的一种(或索引也是书目的一种)、有以为索引并非只为检寻图书资料之用的等等,但对索引的工具性——即索引是一种工具一均无异议,因此我们在回答“索引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就可以援引大家的共识说:索引是寻检资讯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在文坛享有盛名的夏衍同志自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国统区十二年不寻常的办报生涯使他对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这十二年是“我毕生最难忘的十二年,甚至可以说是我工作最愉快的十二年。”最近我到北京,又去看望了这位“白头记者”。他对现在新闻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问题,谈了不少看法,使我深受教益。夏衍是从现在报刊上新闻报道的文风谈起的。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报道,套话太多。‘谈话’一定是‘促膝谈心’,换了别的词都不行;‘宴会’一定是‘频频举杯’;讲‘草木茂盛”一定是‘郁郁葱  相似文献   

8.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9.
就像米克·巴尔说的:"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还是虚构的事件。"  相似文献   

10.
新闻阅评     
《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很讲辩证法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3月19日刊登《新经济遭遇“春寒”》一文说:“过去一周,许多关注‘新经济’的人感受到了丝丝寒意。周一,视为‘新经济’象征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受重创,跌破2000点大关,周五以1890.74点的新低收盘。”“于是,有人以‘新经济’遭遇料峭‘春寒’来形容这一切。其实,这倒未必是件坏事。这至少能使我们一度跟着‘新经济’一起发热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新经济’与‘旧经济’。”“由于国情不同,一些在发达国家被视为‘旧经济’的夕阳产业,在我国恰恰是新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反对“一哄而起”。“一哄而起”是“文革”的后遗症,历史上我们就吃过它的不少苦头,应该反对。但,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在宣传中是不是也有“一哄而起”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3月6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里,就有人写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说:“宣传报道上的一哄而起,可以说是一个老毛病。远的不说,以近几年为例,报上批‘向钱看’的时候,好象沾不得‘钱’字的边,连‘时间就是金钱’这  相似文献   

12.
3.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轻与重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强弱上,这与虚实也有一定的关系。轻重相同,为轻而重,或欲重先轻,构成回环往复. 如:“①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②‘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③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④‘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⑤有人问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编辑?弄清编辑的含义与特征,对于做一名合格编辑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图书编辑的本质特征是‘对他人的文稿、图稿和资料’进行全面整理,使之达到出版  相似文献   

14.
博览     
‘吃透两头’的缺陷‘吃透两头’,即‘吃透’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上头’,又‘吃透’本地区实际的‘下头’。这是六十年代出现的十分简明而又形象生动的提法。但是,近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这个提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排除了对各种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排除了对国外、地区外的情况和经验,也就是横向信息的了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吃透两头’这个提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闭关锁国,轻视知识,忽视商品交换,以及管理体制中过分强调纵向联系,忽视横向联系的反映。现在,我们不应再使用这个提法。《摘自北京日报》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吉林《新闻研究》第二期刊登张希圣的‘读者来信——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文章说:读者来信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是一个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15.
翻开我们的一些报纸,要挑消息写作的毛病,首先表现在新闻要素的问题上。正如当年《解放日报》那篇文章所指出的:“这道理早就有人说过,凡动笔写写新闻的也都懂得一点,该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一到实际报道新闻的时候,却往往难能尽如人意,有时还距离很大。说到时间,就常常可以看到‘不久以前’、‘上旬’、‘日前’、‘同时’这类笼统的话头,有时甚至连这些‘大概’的日期都没有一个……说到地点,许多村庄、小据点,属于何县,居何方位,常常不加标明,有的虽然标了一下,但范围很大,在一连串的小地名下,注上一个‘以上均在某某解放区’之类,打开地图,不知从何查起,弄得人头昏眼花,望图兴叹。说到人名,往往有名无姓,有姓无名,有头衔无姓名,有姓名无略历……不知道有多少新闻通讯稿,就因为缺少五个‘W’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6.
新说文解字     
“群众”这词常用,但放在一定语境中就需特别注意用法。这是一个表复数、表群体的泛指词,数量范围不确定。由于不同于‘战士’‘党员’‘青年’‘学生’等词,‘群众’前面一般不宜用精确的数量词来确定,如‘五个群众’‘一千名群众’,只能说‘大批群众’‘广大群众’。‘昨天是端午节,一个群众给部队送来了粽子。’(中央电视台1989年6月9日午间新闻应据情改为‘一位老大娘’。如果必须表示具体数字。可用‘各届群众三万人’之类的句式。“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即特性。事物的特性表现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质的区别。有些一文章总括某些一单位或个人  相似文献   

17.
听一位同仁说:前不久,在一次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交叉检查的通气会上,有人批评参与质检的某副编审,说是他对少儿类读物的质量检查使用了科技类读物的标准,竟然认定某少儿图书中的‘寸’为差错,非要人家改成‘厘米’不可……闹  相似文献   

18.
另类这个词越来越流行起来。如:另类文化、另类时尚、另类情感、另类空间、另类时装、另类新娘……,总之名目多种多样。但究竟什么是另类,目前尚无一定的定义。有的人说:“如果你不打算被别人归类,不妨说‘我很另类’。这样人家或许会真的给你让开条路,说‘请走’。”而另有人则如此描述另类:“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着不羁的衣饰,口里嚼着口香糖,眼神茫然地扫视着前方,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在人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群蝗虫,一群无可救药的蝗虫……”而同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星球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吃…  相似文献   

19.
李文喜 《军事记者》2004,(12):48-48
偶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这些靠汉语吃新闻饭的人震撼。大师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提出汉语来.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每天出版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20.
李磊 《青年记者》2007,(18):57-57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不可忽视的一份与众不同的报纸,在充满模仿和"克隆"气氛的报业环境中,它仍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对知情权不渝的追求马克思新闻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新闻自由的描写和论述,"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罗曼.罗兰的话,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有人会说,‘既然不能不受限制,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