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魏玛德国争取恢复大国地位的斗争肖汉森关键词魏玛德国,大国地位,回到西方集团1923年是魏玛德国历史发生转折的一年。此后,魏玛德国从一战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且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和斗争,重新恢复了昔日大国地位,以欧洲资本主义头等经济大国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一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昂耐尔·理查尔的力作,讲述了德国1918年到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的日常生活,意图向读者展现魏玛共和国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法西斯独裁政治的.本文拟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进行探讨,提出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1928年上台的米勒政府是魏玛共和国最后一届民主议会制内阁,由于议会内部各党派之间的利益分歧和1929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它在执政一年多后便在财政危机和民族主义分子的反对声中垮台了.此后,随着总统权力的加强和德国政治的不断右转,最终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德国历史上较之帝制德国具有民主性的魏玛共和国,在其成立后的最初四年,为了生存和发展,推行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适应德意志民族需要的对外政策。本文将简析:魏玛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原因;魏玛政府的外交策略和斗争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5.
浅析魏玛共和国时期民主保障制度的缺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进行了一次民主化的尝试——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国。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揭开了民主化尝试的序幕。根据国民议会通过的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宣告诞生。但由于德国对新生的议会制共和国缺乏民主保障制度,魏玛共和国仅存在了十四年便宣告失败,德国现代第一次民主化尝试也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6.
失业问题始终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魏玛政府积极建立针对失业者的保障机制。以1927年《劳动介绍与失业保险法》为界标,魏玛德国经历了以"救济"为核心和以"保险"为核心的两个失业保障机制阶段。在大萧条的背景之下,整个失业保障机制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7.
李忠东 《教书育人》2006,(11):13-13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是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19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中,就要求父母送6—12岁的儿童上学。对违背者,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时至今日,德国各州不仅都有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而且学校教育的特色日益显明。  相似文献   

8.
李忠东 《上海教育》2006,(7A):37-37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是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中,就要求父母送6~12岁的儿童上学。对违背,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时至今日,德国各州不仅都有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而且学校教育的特色日益鲜明。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末起,失业已成为德意志社会的显性问题之一。然而,用保险方法来应对失业危机的观念,却因争议颇多而被帝国政府一再搁置。"一战"期间,为获得工人阶级的支持,帝国政府改变立场,启动济贫体系改革。1927年,魏玛德国最终建立了失业保险体制。该体制虽然被魏玛政府视作控制并解决社会危机的一种手段,但是,该失业保险体制充其量是在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战后政治格局变迁和经济形势动荡背景中的应急产物,它缺乏对财政能力和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以致埋下了魏玛民主衰亡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0.
论布吕宁和他的“总统内阁”陈晓春关键词魏玛德国,布吕宁,总统内阁魏玛共和国,这个德国历史上议会民主制的首次尝试,只经历了短短的14个年头便寿终正寝了。这一民主制度过早夭折的原因何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的史学家们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11.
斯特莱斯曼在1923年到1929年期间担任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他充分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协约国与苏(俄)联的矛盾,积极推动德国摆脱战败国的屈辱地位,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使德国在1929年重新崛起。斯特莱斯曼的外交策略为德国魏玛共和国恢复大国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玛宪法作为一部民主性律法,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作用。但魏玛宪法也存在体制性弊端。魏玛宪法中的双首长制造成总统权力扩张,议会政治难以运行;其比例代表制助长了小党的生存和发展,推动了纳粹党的发展壮大;另外,赋予总统紧急处分权也导致希特勒纳粹独裁有机可乘。这些体制性弊端一步步侵蚀了魏玛共和的根基,它客观上助长了纳粹独裁,也使自己最终葬送于纳粹独裁之手。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10日,德国隆重举行了纪念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活动。纪念大会主会场设在德国历史文化名城魏玛市中心的德意志民族剧院,分会场设在距魏玛几公里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相似文献   

14.
住房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社会问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严重的住房危机,并引发社会动荡。魏玛政府通过一系列住房政策,介入住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维护了公民的居住权,稳定社会。魏玛政府的实践形成了住房统制模式。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这种住房统制模式具有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的双重特征,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德国小资产阶级之所以成为纳粹党的群众基础是由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造成小资产阶级队伍异常庞大,而且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垄断资本、惧怕元产阶级革命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感等特点。一战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魏玛共和政体失去信心。希特勒纳粹党抓住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心理,大肆进行蛊惑宣传,从而得到小资产阶级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是世界上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在 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的《义务教育规定》中,就要求父母送 6-12岁的儿童上学。对违背者,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时至今日, 德国各州不仅都有完备的义务教育法律,而且学校教育的特色日益鲜明。  相似文献   

17.
魏玛共和国诞生了德国历史上的首个国家住房政策体系,并由宪法确立了它的社会福利属性。尽管它对德国住房市场的影响力经历中断,但其核心理念却延续至今。本文以政策发展的时间线索入手梳理魏玛共和国政策在1918至1931年的演变过程,揭示其从应对一战导致的特种住房短缺的克服机制向保障大众居住权的社会福利政策转变背后的理论来源、社会现实与政治诉求,并从魏玛共和国特殊国情及住房政策本身制度缺陷出发,分析其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义务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1619年的德意志魏玛公国,就率先公布了“义务教育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把摆脱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努力的目标,但前期和后期的外交战略不同.施特雷泽曼之前的各届政府视修改和约为德国复兴的前提,采取了"拒约"或消极"履约"的政策;施特雷泽曼政府则认为,只有复兴德国,增强德国实力,才能修改和约,因而,采取了以"履约"为幌子而实为"修约"的迂回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转变终使德国恢复了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20.
邵兴江 《上海教育》2012,(34):66-67
一封疯狂的信第一次世界大战落败的德国,整个国家满目废墟,四分之三的城市被毁,国土割让,举国上下,群体沮丧,未来的发展路在何方,德国人一时不知如何是从。与绝大部分沮丧的德国人不同,在小城魏玛一位自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师,充满激情与爱国之情地向政府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