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其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它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3.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4.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价值几方面最完美的结合 ,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标准。笔者认为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一、主体性道德人格及其特征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内在的道德规定性 ,是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的总和 ,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肯定 ,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特征的价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有其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表明了中国人民选择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道德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最高价值目标体现了伦理道德的基本要义,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体现了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顾厦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则标志着伦理道德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目标追求和意义求索,人的发展既是实践与价值相统一的体现,又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社会主义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寻求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而科学发展观则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7.
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要求,是"真""善""美",并使之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中。将真善美在道德领域统一起来,追求审美尺度和伦理尺度的和谐统一,塑造道德——审美的人性结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追求的中心价值和终极价值,把审美教育融入思修课,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审美化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道德体验升华为审美体验,以审美体验提升主体尊德乐义的乐道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传统发展观片面强调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和价值需要.科学发展观既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更看到了人的发展,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衡量社会发展两种尺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是一切社会生活价值的核心体现。教育是一种教人获得幸福品质的教育,教师幸福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美好生活的现实体验,体现了教师作为主体在与人相处和社会交往中的生成和实现,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教师幸福本是一种应然的伦理价值追求;教师幸福的保持需要伦理道德的维系;教师幸福的实现有其内在的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不只是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它也涉足大学生的幸福观领域。科学利用网络的功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巨大潜在优势,在享受网络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力量来逐步树立积极的幸福观,使大学生能够利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氛围和感化育人的高校教育平台,把道德内化于自身,自省自律,自尊自强,在道德养成中细化道德认知,提升道德水准,提高幸福指数,构建科学幸福观,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中的学校德育价值引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社会消费的目的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占有,其结果是人的异化。这种消费,颠覆了传统的幸福观、劳动观、审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对年轻一代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将正确的幸福观、审美观以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消费教育之中,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价值引导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当代学校德育是一种远离幸福的知性德育,生产的是道德智慧缺失的知识人真正的道德教育要以人的幸福为价值旨归,帮助受教育者生成道德智慧,使人从单纯的知识人变为幸福人幸福人的特质是成为优质自己,优质自己之人具有生命感、自主性、超越性和持久的幸福感道德教育要通过道德智慧来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幸福人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幸福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5.
通用技术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发现通用技术学科的德育价值,进行学科德育要素设计是落实通用技术课程学科德育的前提.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策略包括:挖掘通用技术学科中的德育要素,构建通用技术学科"5+X"德育范畴;实施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教学,设计系列挑战性任务;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德育素养,发挥教师德育价值等.教师应在教学中从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科学设计德育要素,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而今天我们学校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其二,不仅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构成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过程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要包括:幸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和统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和统一,是享受和劳动的结合和统一,是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结合和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要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就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以缓解社会压力,拯救心理危机,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奉献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幸福的追问出发,对病态幸福观的现状及认知进行反思。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们淡化了和谐社会视阈下幸福观精神崇高性与社会价值性,背离了当今科学幸福观的时代诉求与价值辐射作用。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破解困惑与误区,优化幸福的系统,实现对未来幸福观教育的超越:感受力取向的改变;人格取向的提升;价值取向的超越等,探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代人生幸福的和谐张力。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在国际上的延伸,它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涉及到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注重基于国家这样的大集体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全球的视域下如何进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被忽视。因此,本文认为,在和谐世界的视域下应将"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调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