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也是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重新估量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对时代呼唤的回应,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为其奠定理论前提;整体性全球化生成是其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新范式构成其实践典范;文化传统与批判继承生成其精神动力和支撑。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力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内驱动力以及价值旨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基于全球形势,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世界历史理论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的论述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从国际合作主体责任范围、实现路径、理论本质和价值目标四个方面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人类未来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简述马列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基本涵义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指出这一理论指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后来由于中共对其认识上的偏误,使得这一理论发生变异,从而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20,(4):17-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于时代的潮头,以人类发展的广阔视野高瞻远瞩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马克思交往思想、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遵循世界全球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回答世界发展之问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需要的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严峻课题。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历史命运的反思,又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命运,固然可以分别加以考察,象目前许多论著所做的那样,但若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来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就会停留于现象的描绘,其思考缺乏命运的深度和力度;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来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就会陷于抽象,缺乏历史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史学界出现的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偏向,刘大年、龚书铎等著名史学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以及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正确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对于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某个理论以至整个学说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运动之后,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内在意义,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历史命运就是如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它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传统社会发展理论的困境,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意义凸现出来,人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邓小平提出了“世界公民”思想,从而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风险社会中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核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创造性地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该命题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中国政治理念,又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类哲学的发展运用。该命题蕴含的核心要义是共生思想。从源头梳理共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历史联系,从内容上把握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是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事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文章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论为基本工具,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明晰该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现的可能性,对于廓清历史方向,增强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努力方向尝试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