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许丽霞 《东南传播》2021,(11):101-104
传播社会在征服空间上具有越来越完备的现代性,而在时间掌握上却越来越衰弱,共享信息的传播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了共享历史的传承.作为族群文化共享仪式的歌仔戏,其媒介时空偏向与时下媒介的时空偏向存有本质性的冲突,这种区别亦是歌仔戏仪式危机的关键之处.其一,歌仔戏仪式的时间偏向于历史、传统、神话、缓慢、重复、集体,这与互联网时间观存有极大冲突.其二,歌仔戏仪式对空间的要求极为讲究,对媒介的物质性依赖极高.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愈后演的媒介物质依赖性愈低,物质性媒介被忽视,由此,文化建筑逐渐被被抛弃.当人们不再重视事物的物质性时,情感性也将被消解,这就是传播媒介扭曲时空的代价——文化遗产传承危机.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最早提出了传播偏向的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存在偏向.文章依循其研究路径,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观较之以往已发生了变化,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时间与空间存在博弈,其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高雯倩 《新闻世界》2012,(4):122-123
微博作为新媒介,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微博,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征和符号特征所呈现出的传播偏向性,包括微博的时空偏向、感知偏向和内容偏向,考察这些固有偏向性和传播技术所促成的社会结果和文化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化,聚焦于传播中身体问题的研究愈发涌现,不过现阶段的身体研究大多聚焦于身体观念问题,但缺乏溯源意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身体媒介的认知?身体因何缺席退场?研究结合媒介时空观的理论视角,从媒介的时间偏向去考察身体问题,并将媒介的去空间化趋势和身体缺席联系在一起。基于此,研究以身体媒介作为对象,探讨媒介时间观念变化对身体缺席的影响以及媒介时间偏向下身体的空间意义的弱化,同时对身体缺席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赵梦溪 《新闻世界》2010,(11):184-185
本文在媒介环境学视野下,首先梳理了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的微博的传播特征;进而从传播方式的统合、传播内容的偏向两个方面重新审视这一具体媒介形态,探讨其对整个媒介环境的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它戏剧性地改变着人际乃至组织传播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媒介发展对传播偏向和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当传播媒介技术的远程控制与跨界的组织工作方式成为虚拟和超自然的现实的时候,虚拟组织这一全新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以它独特的传播沟通方式得到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7.
姜边 《出版广角》2021,(14):89-91
从媒介进化角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呈现人性化的进化趋势,这种进化趋势体现在阅读信息传播、阅读信息交流、阅读信息仿真、阅读信息获取等方面.在阅读信息传播方面,数字阅读媒介人性化进化表现为由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逐步转向突破媒介传播的时空限制.在阅读信息获取方面,其表现由烦琐化、盲目化向便利化、精准化发展.在阅读信息感知方面,其表现为由单一化、碎片化的感知体验向完整化、生动化的感知体验转变.在阅读信息交流方面,其表现为由个体化、小范围的交流逐步转向群体化、大范围的交流.数字阅读媒介人性化进化的趋势需要人们谨防数字阅读媒介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16,(11):58-63
文章认为空间是传播技术演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运用文献分析与思辨推理的论证方法,从“空间”的“原初地位”,传播学的时间“偏好”,媒介对空间依赖的历史表征,以及当下移动传播技术对“空间”维度的“复活”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深入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进步与人类的时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潇 《新闻前哨》2008,(9):36-37
传播的时空条件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程度。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存在的人,拥有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就需要不断推动媒介技术的进步。迄今为止,五次重大的媒介技术进步,无不是人类追求时空无限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2)
实时传播技术让"用时间消灭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信条","时间完胜空间"的背后反映出传播技术演化过程中时间逻辑的胜出。然而,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实时传播技术消灭的恰是"时间"自身,"空间"不仅没有没消灭,反而更加凸显。本文从传播学对传播技术演化时间逻辑的"偏好"、"空间"维度审视传播技术演化的正当性、传播技术演化史中媒介对空间的依赖、实时传播技术与"空间"维度的"复活"等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思想,对微信传播进行思考。微信实现了语音的跨时空传播,也开启了人际社交的新局面,是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的延伸"。但本文发现微信是一种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尽管它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特点,却无法突破印刷媒介影响下自我导向的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基于微信的交流,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微信技术的依赖不可避免导致符号化和抽象化的交流主体以及象征性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传播学学者分别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这些理论发现如此重要的非言语传播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屡遭遮蔽,而且经常被传播学研究所忽视.传播的深层欺骗性在于其借助非言语传播构建肖似的“拟态环境”,隐蔽地影响受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新兴媒介延伸了人体言语传播功能,却导致非言语传播功能丧失;虽然各种新媒介结合自身特征,采取多种补救手段,但是对非言语传播的补救仍显乏力.媒介进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创新非言语传播符号,回归并超越人际面对面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并实现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3.
纵观人类文明史,传播技术面临的"时""空"对立问题一直制约着人类信息与情感交流.正如英尼斯在关于"帝国与传播"的研究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者有利于时间观念,或者有利于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文学时空关系场.其间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印刷、电子、网络三种媒介的传播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新媒介的出现既给文学带来冲击,又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学在媒介整合中发展演变着.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对象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虚拟主持人、AI主播的出现对传统播音主持工作者的地位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本文从如何更好地实现主持传播的有效情感链接出发,以通感理论为切入点,分析通感理论对主持传播的影响,阐释通感理论在主持传播中的应用,从传播主体融合、技术壁垒突破、传播空间拓展等三个方面探索促进主持传播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形态和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艺术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其内涵的丰富性与载体的多样性深刻改变着艺术审美的方式与艺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艺术、游戏艺术、VR电影等运用全新技术而生产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同时,艺术媒介与艺术传播媒介正在融合,使得艺术欣赏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从真实空间转向数码界面,让艺术欣赏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艺术传播的速率显著提高。技术的变革对艺术传播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艺术媒介和艺术传播媒介逐渐融合时,艺术自身的媒介化如何影响着受众欣赏艺术的方式,艺术的媒介化对艺术传播而言究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还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王方所著的《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一书,梳理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数字时代艺术传播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全面思考,站在理论的高度拥抱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黄清 《东南传播》2011,(4):12-14
伊尼斯(Harold A.Innis)认为,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偏向时间或空间,特定的偏向催生新的文化;偏向及其局限性使得这种文化形成特定群体的权力垄断;理想的传播格局是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相互制衡,从而为帝国的稳定打下基础。基于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网络的技术特性容易使草根阶层掌控话语权,形成草根偏向并催生草根文化;而传统媒体的技术特点则有利于精英阶层掌控话语权,导致精英偏向并产生精英文化。当一种偏向演变到极端时,就会破坏文化生态,从而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合理的应对措施是促进网络的草根偏向和传统媒体的精英偏向相互制衡,并在和谐共存中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音乐传播媒介的宏观解读 西方音乐传播思想认为,音乐作品实现的核心为音乐表演,而音乐表演的核心渠道则为音乐表演空间.在该思想中,音乐表演空间作为音乐作品实现的平台,是一种非符号、非乐谱的传播媒介,为音乐传播中比较特殊的空间.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这种空间媒介也不断充实,并以戏台剧场音乐厅方式继承.同时因为空间媒介的存在,通过反复的出现使得其形态风格也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19.
伊尼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据此,将运动会看做媒介来研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