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理性诗学衰微,“体验”与“梦想”作为“不可再现”的生命奥妙在诗学论域扩散、蔓延,导致后理性诗学的崛起。“体验”是生命的盘桓流连,归属于意义又流亡入时间,是存在的关联又是存在的断裂;“梦想”是超越、否定、流亡的精神力量,它建构而又消解,返本归根而又向上超越,体现着人类本质的自由与万能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媒妁”形象,其中“亲属为媒”、“市井之人为媒”,反映了封建伦理与社会礼教束缚下的封建婚姻形态;而“丫鬟为媒”、“以物为媒”、“自媒”,则反映了青年男女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媒妁”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思想倾向,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规”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伦理的建设应从各民族传统伦理文化中吸取资源。“金规”作为被世界各传统文化及宗教普遍认同的一项古老的伦理原则,当然对普遍伦理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普遍伦理的建立并不只是传统“金规”的一种“发现”或是对“金规”的延伸。真正对普遍伦理的构建富有价值的是“金规”这一形式尤其是反面表述形式所蕴含着的宽容精神、平等精神及理性精神等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言说寄寓了这一群体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但是他们以历史理性为根基的各式现代性方案却受到激进革命的无情否定.巴金对现代性的设计热情贯穿了一生,二三十年他主张以无政府暴力革命的方式解决中国问题;文革后则由历史理性转而强调常识理性,提出以民族理性的建构补激进革命之失,希望重建民族的非意识形态化道德理念,重建民族的伦理想象力.  相似文献   

5.
简易逻辑是新教材中新增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知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如何,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将“逻辑联结词”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 命题与命题的否定的之间区别与联系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与对一个命题进行否定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把它们混为一谈.一个命题的否命题是将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而对某一命题进行否定是不改变这个命题的题设,对其结论进行否定所得到的新命题.即命题“若A,则B”的否命题是“若非A,则非B”,但对这个命题进行否定得到的命题是“若A,则非B”.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直接原因是科学理性精神的缺失,深层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治统治的干预.因为封建统治者认为,科技的发达必然带来伦理的丧失,而伦理的丧失必将危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封建统治者不仅"不需要"科技,而且还反对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一向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是,经过对其作品中的人物、“迷惘的一代”的由来及争论的评介,证明海明威非但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却正是硬汉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9.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更是为古今评论家所推崇。“三曹”的诗文历来被看做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来透视建安风骨的魅力所在,领略一代枭雄的豪迈情怀。  相似文献   

10.
“缘情”:朱熹治经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治经时反思的依据乃是“人之常情”,中国哲学家常以“常情”作为反思依据而“缘情察闻”。“缘情察闻”之所以既可能又必要,乃是因为自天地以观之则必然存在“人之常情”。“人之常情”与“常识”不同,它的存在也并不否定认识的必要。作为反思依据,中国所谓“常情”与西方所谓“理性”并非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岱宗学刊》2000,(1):70-73
“理性时代”开始于艺复兴对理性的介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掐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理性时代”开始于文艺复兴对理性的倡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挣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中国伦理现代性的基本表征,但鲁迅经由叙事却发现时代张扬的理性"自由"暗含巨大的伦理危机。同样,在理性伦理反传统面孔下,叙事却对传统伦理不时回眸和眷念。这种伦理吊诡现象,一方面源于中国现代性伦理进程中内在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叙事伦理与理性伦理之间的张力存在,而其个体逻辑元点则是"中间物"意识。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一向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但是,经过对其作品中的人物、“迷惘的一代”的由来及争论的评介,证明海明威非但不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却正是硬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存而不论”作为中国哲学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命题,充分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思维、直党思维,强调“悟”这一思维模式的特色。在本质上,“存而不论”是中国哲学以实用为目的的实践理性精神的开显;在价值层面上,它是对真、善、美三者之交融和合的自觉化追求,是中国“圆”性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教育法律的伦理精神——以新《义务教育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法律是国家对教育利益所作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教育法律的权威性不只是因为其以国家强力作为后盾,更在于其自身的正当性。因此,彰显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伦理精神成为教育法律当然的价值追求。教育法律的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走向公平、高扬人道与追求理性。走向公平是教育法律首要的伦理价值,高扬人道是教育法律伦理的核心精神,而追求理性是教育法律彰显伦理精神的技术保障,三者构成了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世纪之初,我国出台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新《义务教育法》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教育法律是国家对教育利益所作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教育法律的权威性不只是因为其以国家强力作为后盾,更在于其自身的正当性。因此,彰显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伦理精神成为教育法律当然的价值追求。教育法律的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走向公平、高扬人道与追求理性。走向公平是教育法律首要的伦理价值,高扬人道是教育法律伦理的核心精神,而追求理性是教育法律彰显伦理精神的技术保障,三者构成了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世纪之初,我国出台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新《义务教育法》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地表达一个“命题的否定”及“否命题”是“简易逻辑”中的难点之一.有些同学在写原命题的否命题时,仅写了对结论的否定;还有一些同学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却假设条件和结论都不成立.说明他们混淆了“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而这个命题的否定是“若p则非q”.可见,否命题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时代的文学,在高扬“建安风骨”的魏晋时代,具有强烈功业意识的曹氏父子之所以致力于游仙诗的创作,是要借此种文学样式完成现实的利益:一、改造道教,为己所用;二、吸引文士,聚揽人才;三、清净保寿,以求功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