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六条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在这里,<办法>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问题.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多认为公文处理只是机关办公室的一部分工作,其工作内容无非是"收收、发发",其性质是为机关工作和机关领导者服务的,一般只从秘书层面研究公文处理工作,很少从领导层面研究公文处理工作,<办法>颁布、施行5年多来,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新发布、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公文处理办法>),对于保障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求实、高效、创新的公文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3.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处理公务、管理事务的一种书面文字丁具,它要求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对于公文格式,<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都有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公文制作是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风.同时,公文制作又与档案工作密切相关,它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将直接影响档案工作质量的好坏.为使公文制作处理规范化、科学化,国务院办公厅对1987年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于1993年11月重新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本文就<办法>的贯彻实施及目前公文制作存在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周玲 《浙江档案》2001,(2):19-21,27
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6.
郑莉 《兰台世界》2008,(9):51-52
所谓法定公文,它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并同时实施,以下简称<条例>)中所规定的14种正式文种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下简称<办法>)中所规定的13种正式文种.  相似文献   

7.
2000年8月24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报告的适用范围界定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五次对"报告"这种公文文种适用范围所做的界定.报告的适用范围在新中国公文发展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办公厅于1987年2月18日发布、1993年11月21日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行政机关公文主要种类及其适用范围作了规定.由于机关工作一直来重业务能力轻文书处理能力,也由于较多的各级行政机关办公厅、室自身公文处理规范化意识较为淡薄,更未能担负起主管本机关并负责下级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责任,同时也由于我国公文历史演变复杂、机关办文惯例不同等各种原因,目前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践中文种使用混乱的现象还较为多见,其中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相似文献   

9.
交通部、国家档案局于2005年11月修订出台了新的<交通档案管理办法>,与原有的<办法>相比,新<办法>特别突出了对电子文件、电子信息的管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要求构建三大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明确提出"完善公文及档案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已颁布实行半年之多,<办法>的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左侧装订."但就昌图县实行的情况看,令人堪忧.昌图县一级立档单位120多个,机关行政事业单位80多个.目前,采用A4型公文用纸的仅有税务、金融保险等系统的少数单位.其他90%以上单位仍实行老标准,而纸张大小也欠规范.至于什么时候实行新标准,没任何动向,从发文量看,尽管较前些年少一些,但县委、县政府两办及乡镇机关,一些有"腿"的部委办局,发文量仍不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秘工作对领导者决策水平和单位的工作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现代文秘工作,并使之和档案工作规范衔接,不仅在当前乃至今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简称<办法>),本文试就现代文秘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衔接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求实、精简、高效--提高公文处理水平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公文处理办法”将“求实、精简、高效”作为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贯穿始终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 ,提高公文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的谦敬词语于古代公文撰写中极为常用.公文中的谦敬用语属于公文的事务性用语,它反映着公文的行文对象和工作程序.本文以<南齐书>为考察对象,撷取<南齐书>公文中常用的谦敬用语:"伏"、"谨"、"蒙"、"仰"、"窃",分析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前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式行文"这一概念自从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政府各部门)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中第一次出现之后,未见有任何法规性文件或补充意见等对之作出解释.<兰台世界>2009年7月上半月发表的何世龙<何谓"正式行文">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式行文"作了阐释,对于"正式行文"这一概念的认识起到提醒作用,同时也呈现出它的学术价值.但何文存有某些未尽之意,亦似有某些疏漏或误解,在此一并提出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5.
《兰台世界》2013,(Z4):55-56
<正>网络环境下的公文处理的标准化是支撑公文有效处理和快速运转的前提条件,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各个信息源所提供和发出的信息才能被应用者接收。以电子文件的形式生成、运行和保存,并转化为电子档案,因此文书处理工作是实现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一、网络环境中的公文流转是规范管理程序、提高效率的基础在公文办理流转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阅相关的依据性、参考性文件、资料信息、文  相似文献   

16.
证公文用纸规范统一是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用纸,使之与国际通用的公文纸型接轨,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也于1999年12月27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对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用纸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新标准将行政机关公文用纸的纸型定为A4型。但到目前为止,党委系统的公文用纸并没有作明确规定,党、政机关用纸不统一。一、党政机关公文用纸不统一《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210mm×297mm)。”《国家行…  相似文献   

17.
公文作为国家机关处理公务的文书,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规范.相应的,公文的理论研究著作也开始起步,如<尚书>、曹丕的<典论·论文>等.但最不可忽视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它最早构建起我国公文的理论体系,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对我国公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谢维丽 《兰台世界》2004,(10):30-31
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简称《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简称《办法》)中,以对公文标题的成分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笔者学习了《条例》和《规定》,按照现有公文标题作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公文标题的七种类型及其成分和格式,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科技电子文件及会计电子文件均属于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分类整理,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作出明确的规定.<暂行办法>第17条规定:"归档的电子公文,应按本单位档案分类方案进行分类、整理,并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异地保管,一套提供利用."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文件应按照"本单位"档案分类方案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20.
电子办公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到取代传统办公,关键在于其生成的电子公文是否与纸质红头文件具有同等的行政效力.我国电子公文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行政效力,而实质上只是纸质公文的电子数据.本文通过电子公文生效要件与缺失原因分析,从制定<电子公文处理规范>以完善电子公文所需的配套行政规范、规范电子公文处理系统的软件需求两大方面提出保障电子公文行政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