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不仅是哲学大师,而且是逻辑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奠基者或重要创始人。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总结了以前所有哲学家的思想,还澄清了他们的混乱,并且把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代表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水平。正因为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故后人对他的哲学立场派别归属问题,众说纷纭,不一而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论灵魂》。在他的诸多哲学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从古代希腊哲学的发展史看,进而从全部西方哲学史来看,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吸引了西方众多学者的探索。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相似文献   

2.
《二程遗书》是哲学名著,但若从文学角度解读,则既能发现新的文学趣味,还可打开新的思想史研究空间。《二程遗书》的文学趣味集中体现为"道喻",即用譬喻方式说解形而上学问题。先秦诸子典籍尤其《论》、《孟》、《老》、《庄》,是二程"道喻"的主要渊源。二程某些"道喻"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于以往哲学著述的日常化趣味,表现为:故事的真实性,情境的代入感,生活的归纳法。此类日常化"道喻",在理学语录中颇为常见,揭示了宋代哲学方法论的重大新变:为日常生活确立形而上学价值。这就是二程"道喻"所承载的思想史意义。而这种哲学方法论新变,亦体现在苏轼诗文中,表现为"理趣"。"理趣"与"道喻"的呼应,印证了文学与哲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专门研究本体论的著作.该书以逻辑的形式奠定了本体论思想,在这本书中第一哲学就是研究“本体的原理与原因”的学问,它把超经验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读者可以通过《形而上学》来窥见统治人类理论思想近二千年的亚氏本体论精神.只有敲开亚氏本体论的大门,方能入哲学之堂奥.  相似文献   

4.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王渝华 《天中学刊》2000,15(5):104-104
1 运用物理学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部物理学的发展史 ,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 ,也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 .物理学一开始就是与哲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哲学的发展需要物理学的印证 ,物理学的发展又需要哲学的指导 .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就是一篇哲学著作 ,而集经典力学之大成的牛顿的代表作也是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题发表的 .1 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学说 ,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基础 ;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根据…  相似文献   

6.
玄学,是形而上学的另一译名。形而上学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亚里士多德作品的原文为tameta ta physica(即拉丁文的metaphysica),意为“在物理学之后,”故又称《物理学后诸篇》。形而上学后来转化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三,其中之一即是指研究感官不可  相似文献   

7.
试论形而上学与数学的关系——以笛卡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与数学有怎样的联系?这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西方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可见出数学对其形而上学的影响.笛卡尔采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知识论形而上学.数学与笛卡尔的知识论形而上学相互影响、互为根据.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旧形而上学”和“思辨的形而上学”。自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演变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演变、发展史。黑格尔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是以辩证法为依据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因其思辨性质而与克思的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中的“第一推动者”是在自然哲学内作为实体的不动的推动者,而《形而上学》中的“第一推动者”是在“理性-神”作为实体意义上来表述的。亚氏通过对“第一推动者”的论述,完成了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其实。书与读书人的产生也是如此。遥想人类在蛮荒年代。某人对天地问发生的某事感到了惊奇。便用某种符号记录下来。后有好事者见了,先是询问、了解这符号记录的,事,然后进行传播;再接着碰到也有同样兴趣的人,将听到的事与自己早先或刻或画在山洞的那些符号归置、串联到一起……于是。最早的书和读书人大概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 主题和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曹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古希腊哲学本体论,可以归纳为范畴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从西方哲学在此后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本体论对后世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易传》在宇宙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关于性别的形而上学,这种性别的形而上学主要体现在:一、阴阳是宇宙和人类两性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二、刚柔——阴阳的特性与男女两性的理想气质。三、合和——阴阳与男女两性的理想关系。《易传》的性别形而上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metaphysics的理解已经远远背离了其"后物理学""元物理学"的本义,在今天,"形而上学"完全被异化为一个极具政治色彩的词语;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维品质,metaphysics恰恰是中国人所缺乏的。在中国,这种缺乏导致了一种哲学元素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我们对metaphysics的正确理解,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实验和数学是支撑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是基础,数学是工具。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就严格地把数学当作工具去求证、求解自然哲学问题,为此,他还独立发明了数学方法——微积分.可见数学对于物理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本质和旨趣而言是从"超越"的向度建构哲学本体论框架,这意味着西方形而上学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现着哲学的"境界"追求。对哲学"境界"的形而上学表达恰好与形而上学的自身演进逻辑是同一的。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境界观的同时,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在对现实世界批判的实践活动中展现了对哲学境界阐释的新思路,进而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所内含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巴门尼德的"存在"观是一种朴素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观.它将抽象思维从感性思维里分离和独立出来,否定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逻辑论证形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形而上学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史中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在西方哲学中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才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哲学课程中,"形而上学"一词可谓浮光一现。它主要是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面被"拎出",继而突兀地遭指认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事物的错误思维方式。但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弊端及危害却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说理性阐发,以致形而上学不仅未能得到清理,反而附上了某种"思辨性"魅力。为捍卫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中学哲学课程可将典型的形而上学体系——柏拉图"理念论"——作为鹄的,理性地、溯本地批判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生动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而上学终结者的理论地位,阐明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事物之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自然哲学何以迥异于牛顿科学而能够成为当代科学的哲学基础?一元-自因-时间性的中国哲学何以需要易学的最简关系式,并与一神教的二元-他因-空间性哲学相对而立?从天人关系、事物自化、气的量子论解析、气学结论和定义、有机自然哲学的科学观察等五个方面对《庄子》文本进行疏理,可对中国科技领先1300年之后遽然落后的"李约瑟难题"给出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