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根据与“九黎”之“九”相关的苗瑶语名词前缀系统,苗族姓氏部落名词前缀的具体使用和古献中“九”单用指称。“九黎”的现象,证明“九黎”之“九”并非汉语数词而是苗瑶语名词前缀。  相似文献   

2.
《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注解(13)注为“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笔者以为,“坼”不应译为“划分”,而应直接译为“分裂”或“裂开”。如果译为“分裂”或“裂开”。那么,“吴楚东南坼”就可译为:吴楚两地裂开。一东一南。笔者认为,这样翻译与下面的诗句联系更紧。语意更连贯。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4.
英文中“Humor”一词进入中国之后,多人有多种译法,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加意译。190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议及“Humor”一词,他首译为“欧穆亚”。此后又有李青崖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6.
英语辞格metaphor在国内出版的辞典和一些讲修辞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译成“隐(暗)喻”.例如,《新英汉词典》译为“隐喻”;《远东英汉大词典》译为“隐喻,暗譬”;《英华大词典》译为“隐喻,暗喻”;《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译为“隐喻,暗喻”;最近出版的《英语修辞格词典》(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译为“隐喻”;冯翠华在其编的《英语修辞格》一书将其译为“暗喻”.  相似文献   

7.
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eu是前缀,意思是“好”,phemism的意思是“说法”,合起来就是说“好听的话”、“吉利话”,汉语称之为委婉语。当写、说者感到直率地说法可能会受到读、听者某种程度的怀疑、拒绝、甚至厌恶时,出于忌讳或礼貌,就通过遣词...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很多,仅单音节词如“若、今、而、即”等,就在二十个以上。现在,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译为“假设”、“如果”,另一类译为“即使”、“纵然”。所用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语文课本。一、译为“假设”、“如果”的  相似文献   

9.
1委婉语的来源 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good,sounding well)和词根pheme(=speech or saying)。Euphemism字面上的意思就是“use of pleasant.mild o 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用好听的话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10.
1.redhand不译为“红色的手”,而应是“沾满血的手”。2.blacksheep不可译为“黑色的绵羊”,应译成“害群之马”、“败家子”。3.green-room不可译成“绿色的房间”,应是“温室”、“花房”。4.whitelie不可译为“白色的撒谎”,应译为“善意的撒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实例分析和探讨了英语中的希腊语词根、前缀和后缀,指出这些词根和词缀为丰富英语词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超”字新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超”字作为类前缀和程度副词的用法越来越普遍。其类前缀用法是受到英语的影响并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通过与传统程度副词“很”的比较,可以界定准程度副词“超”的程度量级介于“很”和“极”之间:对“超”字新用法所反应出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可以为日常流行语的规范问题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由与表数有关的前缀构成的词很多,这些前缀主要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由拉丁语和希腊语前缀构成的与表数有关的英语词汇,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化教育,科学技术,语言字,新闻传煤,动物植物,医药卫生,宗教信仰,工程建筑,交通运输,军事体育,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在科学术语方面更为突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化等各方面的迅猛发展,英语作为化载体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对于源源不断地产生的含有表数前缀新词语的来源,构词方法与语体适用性的探讨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最早出自希腊语的“Bibliotheke”和拉丁语的“Librayium”。希腊语中有biblos一词,其意是纸草纸(papyrus)或卷状物,“图书”一词由此引申而来。以后,以该词为词干,加上表示容器、箱子意思的接尾词theke,便引申出具有存放图书意思的Bibliothek一词。现代德语和法语中的图书馆分别为bibliothek和bibliotheque。在拉丁语中有Liber一词,其意为树皮的内面,古人把干枯的树皮用作书写材料,这样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秋水》一文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译为“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教学用书》第159页),将“旋”译为“掉转”,“面目”译为“面部”(教材第79页注释⑩),这些翻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赤壁之战》中“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现行各种译本对它的翻译不甚一样。《教学参考书》译为“你能够对付他(曹操)(的话),就一定(同他)决一胜负。”《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你能对付得了曹操的话,就请决战。”《高中古诗文对译》译为“(凡是)您能对付曹操时,(您就)确实(和他)决一胜负。”这些翻译不尽相同,但对“能”的翻译却是一致的,都把“能”看作能愿动词,理解为“能够”,这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17.
许多论著都说“虽”后是事实译为“虽然”,“虽”后是假设则译为“即使”。但有时“虽”后的情况究竟是事实还是假设很难认定,因此就出现了此书译为“虽然”,彼书译为“即使”的混乱现象。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么一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似文献   

18.
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内涵意蕴出发,以此句所出篇章和整部《论语》思想为参考,试析辜鸿铭先生将“质”译为“the natural qualities”,将“文”译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的局限性:缩小了孔子“文质”观的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冲突下的“龙”的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有着很深的“龙”文化情结;而西方人则视“dragon”为邪恶的象征。“龙”和“dragon”不是对等项,而“龙”和“dragon”却常常互译。这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冲突。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策略角度,笔者建议把“龙”译为“Loong”,把“dragon”译为“火龙”。  相似文献   

20.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传统篇目,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一文注释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和教材配套使用,由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也将“外人”译为“桃花源外面的人”。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有许多选有此文的书籍都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以为此种译法有些偏妥,若将“外人”译为:“外界神仙”或“外世仙人”之类,就更为合乎情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