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为“善说”?从议论文的角度看。评价一篇论说文的“善”与“不善”,最根本的是能否抓住论说对象的主要矛盾,深层本质,是否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全面分析问题,抓住问题深层本质的能力,并且逻辑思维严密,巧妙地使用论证技巧,方可认为在“说什么”、“怎样说”方面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其中,“说什么”是议论文教学和写作的纲.“怎样说”则是个技巧问题。李斯的《谏逐客书》,可以说在教学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可谓“善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云:“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文章,流传至今而有代表性的是《谏逐客书》。 李斯为什么写《谏逐客书》?因为秦王赢政下令逐客,而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关于秦王逐客的缘由,建国后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意见比较一致,均据《史记·李斯列传》,认为秦王逐客乃郑国修渠所引起。此说值得商榷,故为之辨。  相似文献   

3.
对比,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谏逐客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成功地论证了“逐客为过”这一论点。《谏逐客书》是公元前237年李斯为秦国客卿时上秦王政的一份奏章。当时,由于秦国宗室贵族(?)郑国水工以修渠为名进行间谍活动一事,掀起了一股逐客之风,“皆言秦王,请一切逐客”,秦王因此下逐客令,“李斯议亦在逐中”。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读此奏章、豁然猛醒,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等客卿的官职。可见《谏逐客书》达到了进谏的目的。《谏逐客书》全文不到一千字,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这不能不惊叹作者雄辩的才华和锐利的眼光。本文抓住了秦王心理,放眼于诸侯纷争的发展局势,立足于秦的统一,以重用人才为主线贯穿全篇,巧妙地运用对比,层层推理,使文章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4.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为达“不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西向说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成为秦的客卿。秦王十年“大索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向说秦,想主事秦国,建功立业,摆脱卑贱穷困之位。如被逐,他将何以建功?因此李斯是极不情愿被逐,乃上《谏逐客书》,希望秦王留客以达到留己的目的。秦王之所以看到此谏书后高兴地被说服,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要归功于李斯的这篇谏书写得好,该文迎合了秦王的心理(引号内引自《史记》)。 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秦王“逐客之非”的问题,论证的过程严密有序,从维护秦王朝利益来看,显示其远大的政治眼光。李斯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逐客之举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是涉及到自己的何去何从问题,在谏书的开头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逐客是错误的举动,这可谓是观点鲜明,没有一点乞求秦王留客的媚态。  相似文献   

5.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奏章 ,更是一场特殊的谈判。面对胸怀大志且刚愎自用的秦王 ,李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 ,拟定了“双赢”策略 ,并运用立意高远 ,顺应发展 ,多项对比 ,权衡利弊 ,善用技巧 ,避其锋芒等具体技巧 ,最终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向“论点说”开一炮》(《语文学习》1991年第9期)反驳之反驳,该文作者余同志又在该刊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议论文的心志主题》一文(以下简称“余文”),意在以我国古典文论作为他根本不承认议论文有“论点”与“中心论点”这一事实从而另立“心志主题”说的理论根据。但余文的引述,特别是对《文心雕龙》的《情采》、《序志》、《明诗》、《物色》、《时序》、《附会》、《征圣》、《论说》诸篇的引述,除《论说》是直接与议论文有关的外,其余都是关于一般文章写作的泛论。即使是引述《论说》,也是将揭示议论文真谛的文字隐去,而只引出“心与理会”等几句与议论文关系不大的话且作曲意理解。 要谈“议论文”,就要切切实实谈议论文。要在古典文论里找关于议论文的理论根据,首先要弄清我国古代文体的分类。我国古代文体的分类研究,滥觞于汉魏,弘扬于明代,定  相似文献   

7.
赵文建 《学语文》2023,(2):69-7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设想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文臣武将的奏章何止千千万万,但能够传至后世的毕竟是少数,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更是屈指可数。从教考衔接的角度来看,有些奏章不仅是单纯的例行公文,也是我们当下教学实践中研习和备考的典范之作。《谏逐客书》是李斯针对弥漫秦国朝野的逐客声浪所写就的篇章,其结构完整、论述严密、文气充沛,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古代议论文佳作。有鉴于此,本课时拟在前期粗线条梳理词句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文的劝谏艺术和撰写技巧,  相似文献   

9.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先秦文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与发展,至秦代便跌落到了低谷。这一时期不仅有名的作家不多,传世的作品也少,而且作品大都厉严峭刻而缺乏特色。但也不乏闪烁的星光,这就是李斯及其散文《(?)逐客书》。正如鲁迅先生所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逐客》……。”(《汉文学史纲要·李  相似文献   

11.
犯中见避———《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特色举隅浙江/郭秀楷卢瑞宝毛宗岗在《三国演义读法》中指出:“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犯”就是重复。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技巧,能否以此观照议论文的写作艺术呢?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就我从阅读中所体...  相似文献   

12.
《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情理兼备,相得益彰。此外,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人才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进谏公文的典范,它之所以能使秦王改弦易辙,收回成命,起到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说服效果,关键在于李斯对避重就轻、列举实例、设身处地、正反对比、以美为刺、满足欲求等说服技巧的巧妙运用,其娴熟高超的说服技巧,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作家。现存李斯的文学作品仅有《史记·李斯列传》的两篇奏议,《谏逐客书》是他的代表作。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开头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第一部分。它以十分简明的文字表达出两方面的内容:揭示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为下文的批驳亮出了靶子;表明了作者鲜明的反对态度,为整篇  相似文献   

15.
李斯是辅佐始皇一统中国并留下了一整套制度的一代名臣,然而他的人生也遇到过重大挫折,差一点被秦始皇驱逐出境,前途尽毁。危难关头,李斯用一篇旷古烁今的《谏逐客书》,拯救了自己,同时化解了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危机。本文尝试引入交际语境的概念,并结合《李斯列传》,从言说者、言说背景、言说对象、言说目的等角度对《谏逐客书》中的言说策略做一番全新的梳理剖析。  相似文献   

16.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流传广泛,颇受后世青睐。然而《史记》首载该文而未赋予题目,《文选》将其题为"上书秦始皇一首"后,其题目一直变化多样,未有定名。从汉代至清代该文一共出现了十一个题目,且在各种选本和提及到的古籍中称法混乱。可见,《谏逐客书》并非一开始就被称为"谏逐客书",而是因为"谏逐客书"这一题目在数量或质量上有其领先优势,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定名为《谏逐客书》。  相似文献   

17.
编写者说明:《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1999年6月出版的第二版修订本中,补充和调整的有关章节是,先秦文学部分有:第三章第五节的“祭祀诗和宴饮诗”。第七章的“杰出的辞赋家宋玉”。本章只要求教学和掌握“第二节宋玉的作品”中有关《九辩》的内容和艺术,其他内容不作教学和考试要求。秦汉文学部分有:第一章的秦文学。本章只要求教学和掌握李斯及其代表作《谏逐客书》、《吕氏春秋》的编纂情况及其主要思想倾向,其他内容不作教学和考试要求。  相似文献   

18.
阅读提示论说类文章是近两年高考选文的一个热点。这种文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如《过秦论》《六国论》《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文体特点和现代议论文区别不大,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证法以及对比论证等。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1999年6月出版的第二版修订本中,补充和调整的有关章节是,先秦文学部分有:第三章第五节的“祭祀诗和宴饮诗”。第七章的“杰出的辞赋家宋玉”。本章只要求教学和掌握“第二节宋玉的作品”中有关《九辩》的内容和艺术,其他内容不作教学和考试要求。秦汉文学部分有:第一章的秦文学。本章只要求教学和掌握李斯及其代表作《谏逐客书》、《吕氏春秋》的编纂情况及其主要思想倾向,其他内容不作教学和考试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初学写议论文的学生,尽管从道理上弄懂了什么叫论点、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得出结论等等,可是一到动手写文章,不是没有明确的论点,就是说理层次不清;不是缺少事实依据,空发议论,就是写成以议论开头和结尾的记叙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着重抓了三方面的训练。一、确定论说范围。教过《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范文后,我们出了“谈学习语文”、“谈学习”等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谈学习语文”,题目比较单一,只要求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