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赵翼,撰有《廿二史劄记》、《陔余丛考》等历史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均表现出作者宏阔的史学视野与积极的治史态度,成为乾嘉时期不可多得的学术精品。尤为可贵的是,赵翼精于研究历史的同时,对“表现历史”即如何“作史”,亦有着冷静而审慎的思考。瓯北所理解的“良史”,就其史学主张而言,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严格体例,谨慎去取;二、下语斟酌,切于时势;三、悉心核订,推敲事理;四、善于位置,繁简得当。赵翼提出的如何“表现历史”的主张与构想,在其著作中得到了比较完美的践行,其观点经历了二百多年历史的汰选,值得当今的修史者认真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谓:“后汉宦官之贪恶肆横,固已十人而九。然其中亦间有清慎自守者,不可一概抹煞。”如蔡伦,不但很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又用树肽、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且监典东观校书,实有功于文化事业。其中监典东观之事,《后汉书·蔡伦列传》载:“无初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117年),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人陈霆,一生非常勤奋,除了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外,学术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的可观.本文拟就他存世的几种专著分类略加述评,不详存佚者阙而不论. 一、《渚山堂诗话》、《渚山堂词话》两书为陈氏诗词评论方面的著作,各有三卷,其前均有作者自序.《渚山堂诗话》唯于《四库提要·存目》见之,谓“是书杂论唐宋以来诗词工拙,而明诗为多.又喜自载其诗,如《冷斋夜话》、《瑚珊钩诗话》之例.如论古人作诗,用事当如水中著盐,寓意当如空中散花”.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的大致面貌及作者论诗的主要观点.其序收进《水南集》,大旨论“诗话”之源流及功用,以驳斥“谓诗话病诗者”.集  相似文献   

4.
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或作云嵩、耘松,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著作有:《廿二史劄记》、《皇朝武功纪盛》、《陔余丛考》、《簷曝杂记》《瓯北诗集》、《瓯北诗话》等。赵翼和袁枚、蒋士铨号称“乾嘉三大家”,共为诗坛盟主。《清史稿·文苑》说“翼有经世之略,未尽其用,所以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为,亦其才优也。”赵翼的文学主张和袁枚较接近。他的观点,除《瓯北诗话》外,我们还可从他的诗作中,窥见他的宗趣。  相似文献   

5.
清乾嘉时史学的特点是考据学占据统治地位,学者们只从事具体的研究,只考史而不敢论史,埋头于故纸堆中,搞烦琐的考证,研究领域十分狭窄,史学家的聪明才智被引向对古文献的整理、诠释上去。赵翼史学虽也受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未能摆脱其束缚,但是他能集辞此事,用归纳法进行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源,不局促于狭义的考证,在考据之风弥漫学术界时,他独树一帜,举起经世的大旗,将其所写的《廿二史劄记》比为“顾事林《日知录》,谓身虽不仕,而其言有可用者,则吾岂敢”。委婉地道出他继承顾亭林以来的学术经世思想。赵翼字云崧(一作耘松),号瓯北,清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生于雍正五年(1721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身贫寒,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7.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上卷《六一诗话》条,谓赵翼称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归田诗话》,“则不免巧立名目,易滋淆误。岂以修有《归田录》,遂误合为一耶?”语城是。然郭先生没有指出,即在宋时,就有不少人将《六一诗话》和《归田录》合而为一。与欧同时的吴处厚所作《青箱杂记》卷九,谓欧《归田录》记楚僧惠崇佳句不甚多,查今《归田录》无此内容,《六一诗话》中则有之:  相似文献   

8.
《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谓陈元康为高欢作军书以讨伐“山胡刘蠡升”,误。当时被讨伐者为“山胡”,而非“山胡刘蠡升”。 《北史》卷五五《陈元康传》云:“初,司马子如、高季式与孙搴剧饮,搴醉死,神武(高欢)命求好替,子如举魏收。他日,神武谓季式日:‘卿饮杀我孙主簿,魏收作文书,都不称我意。司徒尝道一人谨密,是谁?’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李延寿改写《北史》,其主要依据是《魏书》,所以《北史》和《魏书》两书在史料上大部分是相同的,但如果我们认真比较一下两书就会发现李延寿对《魏书》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删削和增补,所以两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点。本文主要对两书的异同进行粗略地比较,并且重点论述其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旧《唐书》均无状元刘单的传记,其点滴事迹散见于他人的传记中。 关于他的最后职任,《旧书·杨炎传》曰:“元载自作相,尝选擢朝士有文学才望者一人,厚遇之,将以代己。初引礼部郎中刘单,单卒,引吏部侍郎薛邕。”这里说他去世前的职任为“礼部郎中”。而《新唐书·杨炎传》相应处文字为:“宰相元载与炎同郡,炎又元出也,故擢炎吏部侍郎、史馆修撰。载当国,阴择才可代己者,引以自近。初得礼部侍郎刘单,会卒,复取吏部侍郎薛邕。邕坐事贬,得炎,亲重无比。”这里则说刘单最后出任的是礼部侍郎。 究竟哪一种记载准确呢?《登科记考》卷九(P304)记载刘单为天宝二载状元,其名下注曰:“《元和姓纂》有礼部侍郎刘单,岐山人,当即此人。《旧书·杨炎传》:‘元载自作相,尝选擢朝士有文学才望者一人,厚遇之,将以代己。初引礼部郎中刘  相似文献   

11.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商隐评价歧异之处,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和创作成就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可对李商隐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收录图籍七万九千二百二十一卷。相较《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存在不少错讹,或作者名张冠李戴,或书籍名鲁鱼亥豕,在此予以正误。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认为两晋六朝"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而著者在阅读《隋书·经籍志》过程中发现,唐代以前对《史记》和《汉书》的接受和研究著作极其不均等。事实是《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文章探讨唐代以前《汉书》和《史记》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编年的形式,结合相关史料,主要以《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古籍为第一手资料,将唐管国公任瓌的事迹系于一体,并对其中的某些史宾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5.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均无王希羽的传略,对王希羽的人生史迹,只有从五代、宋、元诸多史料笔记与其他文献里搜求。唐昭宗天复元年(901),七十三岁的王希羽方进士及第,一生官职也只是短暂的秘书省正九品校书郎。但由于他“词艺优博”.诗歌造诣的底蕴丰厚的影响,元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辛文房,将其以附传者身份入录《唐才子传》。在中华民族复兴伟士工程进程中,探索王希羽履历史迹。对其现存诗章进行研究,对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唐人李善、李邕父子籍贯一直存在异说。两《唐书》说李善父子是江都人,后人多从此说。而与李邕同时的李白、杜甫、颜真卿等人则称“江夏李邕”。据李邕及其家族墓志铭,李善父子实为唐代江夏(今属湖北咸宁)人。其世系亦历历可考。  相似文献   

18.
史朝义之死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的死亡标志着八年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关于史朝义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及英死亡方式,《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书的相关记载却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也未展开专门讨论,一些论著涉及到这一问题时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求出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唐诗人李绅的家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新、旧《唐书》本传皆云为山东旧族,即赵郡李氏南祖之后,此实李绅曾祖李敬玄之篡改.李绅家世,据《宰相世系表》等只能追述至九世祖,往前则只笼统云南祖之后,此为李敬玄利用合谱的形式嫁接其上,为掩人耳目采用模糊的叙述方式.而李敬玄被封赵国公则是其山东旧族身份被确认的标志.之后,李绅继承遗风,再至宰相,封赵郡公,其山东望族身份终为史家所确认.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玉有"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的评介,学术界有人曲解太史公的本意,认为宋玉是没有气节的文人,我们对司马迁的宋玉评介,从客观依据和主观倾向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司马迁对宋玉基本是肯定的,"从容辞令",肯定了宋玉的文学才能,"终莫敢直谏",则是在肯定宋玉微谏的同时,对其没有达到直谏程度表示了遗憾.因而,以司马迁宋玉评介为据来否定宋玉人格的说法,事实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