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主要从采取激励性的、调控性的农地规模化流转措施、实行装备现代化的农地投入模式、建立公司化运作的生产组织、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策略等方面摆脱小农式经营,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其中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应该借鉴法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农地经营现状及WTO带来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地经营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这种经营模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分析我国农地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地经营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春 《考试周刊》2011,(49):231-232
农地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农八师是新疆生产兵团经济实力较强的生产师。本文阐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分析了农八师的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条件,认为农八师农地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并提出了推动农八师农地规模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村普遍出现了“分有余而统不足”与近来“农村空心化”局面,如何再次激发农村活力与实现农业永续发展问题突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和激发农村活力等的战略选择。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从家庭承包经营衍生出来,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仍存在土地成片流转难、融资渠道较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不足、农业产业服务滞后和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在系统总结并借鉴已有的典型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机制,其中,加速农地流转以解决“农地流转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解决“融资难”、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以解决“营销难”三个核心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农地规模化流转的过程中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构建极其重要。文章从宏观的制度环境是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基本前提、微观的流转规范是促进规模化流转的必要条件、政府的服务制度是农地规模化流转的重要因素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农地流转、农地规模化发展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的对策,力图为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内部动力主要来源于农地比较收益降低导致的农地流转的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促进、土地规模效益的驱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丰厚利润的吸引等几个方面,我们应当抓住时机,适当地推行一系列发展农地规模化的外部措施,内外因相结合,推动农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经济经过八十年代中前期的大发展后.几经徘徊,近期增长势头仍欠力度,其基本原因是农地产权不明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本文在分析我国农地产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顺应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新型农地产权制度的目标模式.即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农业公司经营。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的比较利润较高,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却很低,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农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消除高农业比较利润与低农民收入矛盾的出路在于正视农民兼业,引导兼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专业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途径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地规模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建立中介服务机构,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实施激励农地流转的政策法规,促进农地适度集中;降低农地的生活保障功能,免除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挥其在农地规模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地经营模式单一,农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户承包地经营方式有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土地流转明显加快。我们要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河南省各地市及省直管县数据分析发现,农地流转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且呈现区域差异性,不利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经济学范式分析农地流转滞后的形成机理,认为农地供给不足,或者农地需求不足均会导致农地流转滞后。根据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市及省直管县的农地供给和需求状况,验证了各区域农地滞后是由农户供给不足,或农户需求不足,或经营大户需求不足造成的。应该针对性选择多元化经营主体,在农地供给不足但需求充足时,发展农户合作组织;在农地供给充足但需求不足时,培育经营大户和资本企业;在农地供给和需求均充足,适合发展多种经营主体相结合;在农地供给和需求均不充足时,培养经营大户带动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1.
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与农业的企业化经营管仁勤农业的企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又是我国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以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清晰独立的产权为前提,以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为条件,而这些则主...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率较高,发展态势良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立法产权界定不清、农地零散化严重、流转市场机制不发达、流转行为不规范等。对此,应采取明晰农地产权、放宽流转条件,推动农地互换、提高农地成块规模,培育农地流转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市场化流转机制,建立流转服务中心、规范流转行为等改善措施,以实现三峡库区农业规模化经营及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贵州农业生态的现状及特点的调查研究,提出贵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农业生态管理、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生态农业,特别针对生态农业进行讨论,提出“种养多样、循环利用”模式和“层次开发、综合发展”模式,是解决贵州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地内部流转制度是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得到修正、完善而产生的一项衍生制度,它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西部欠发达地区天水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绍兴市的农地内部流转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两地区现实收益的分析,得出农地内部流转制度具有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南喀斯特五省区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市场转型表征变量对山区土地生产率的影响,对进一步推进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证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市场转型显著影响土地生产率,非熟人间流转、正式合约流转对土地生产率有正向作用,但在不同作物间、在经营主体是否获得农业补贴支持间存在差异,流转租金市场化则存在负向影响;农业中间投入、是否为村内大姓对土地生产率有激励作用,自家经营的农地面积则存在显著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贵州农业生态的现状及特点的调查研究,提出贵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农业生态管理、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生态农业,特别针对生态农业进行讨论,提出“种养多样、循环利用”模式和“层次开发、综合发展”模式,是解决贵州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通过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地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增强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但在流转所生利益的分配上却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契约出让方——农民的利益遭到严重的侵害。因此,在农地流转中,应加强政府的引导、监管和服务职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维权意识;加大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培育,以实现农民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日本通过以农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农业改革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文章着重对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进行了考察,并根据其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改革现有的农地产权结构,建立稳定、清晰、完整的农地产权制度;同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农地的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地流转和规模农业的核心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着强烈的信贷需求。在“三权分置”已经成为农地制度基本架构的背景下,探索土地经营权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的增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法律、事实和感知三个维度建立土地经营权强度分析框架,理论上探讨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的作用路径,并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单个条件变量并不构成信贷获得的必要条件,但存在三种类型共七条路径,在增进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中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经营权入法的进步意义已初步凸显,在事实和感知维度的适配下,法律可以更好地增加信贷可得性;存在两种类型的“补充模式”,即“事实维度补充”型与“事实加感知维度补充”型,能够在法律维度缺失的条件下,“多重并发”形成增进信贷获得的多样化组态形式。鉴于经营权改革作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的复杂路径,在强调完善经营权法律的同时,也需注重经营权在事实维度与感知维度的强权与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