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跳高助跑速度转化率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台SONY高速摄像机,对参加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城运会迭标赛的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试跳进行现场同步拍摄。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并与国外优秀选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助跑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起跳垂直速度上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我国选手助跑速度没有合理地转化为起跳的垂直速度,助跑速度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与起跳腿伸肌的离心收缩能力有关,另外还与助跑速度有关,助跑速度与起跳腿的专项力量素质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2.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技术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选手的技术差距并非是水平速度损失率大,相反速度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外国优秀选手;而起跳角度偏小。起跳腾起垂直速度慢等问题,是影响我国优秀男子跳远选手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瑞当  谢伟 《体育科技》2001,22(3):14-17
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的起跳技术参数,进行SSPS数据处理,发现我国优秀选手在助跑速度和腾起角上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腾起初速度却无明显区别.提出在目前训练水平无法大幅度提高助跑速度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增大腾起角度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维摄像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最后一步步长及质心水平速度、摆动腿的摆动速度、起跳腿的缓冲蹬伸方面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差距.此外,起跳腾起角较小,也是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技术比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探讨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起跳技术上的差距,笔者将二者在最后两步及起跳中的多项技术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选手在技术和能力上都与世界选手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女子花样滑冰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艾利尔软件,通过对2003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我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国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技术录像解析,分析所获得的起跳时水平速度、空中水平位移、腾空高度、空停时间、腾起角、关节角度等参数,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作比较。结果显示,我国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需提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提高起跳技术、腿部蹬伸力量和爆发力,使水平速度有效地转化为垂直速度;我国部分运动员腾起角偏大,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时,人体重心腾起角应逐渐减小;助滑末期运动员支撑腿应积极屈膝,充分后引浮腿;起跳时支撑腿应积极蹬伸,形成“小摆臂,早收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选手与世界优秀男子跳远选手的比较分析,认为身体形态、绝对速度、起跳能力、起跳扇面角及蹬摆技术的质量等因素是影响我国男子跳远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男子跳高选手技术特点。方法研究采用三维高速摄像与个案技术分析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王臣的助跑及起跳过程主要身体环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现场拍摄与运动学分析,以起跳前水平速度,摆动腿离地至起跳腿着地过程,起跳腿着地至最大缓冲过程,蹬伸过程及起跳蹬离瞬间的身体主要环节空间动态变化关系对力学条件的影响进行重点观察与比较分析。结果所获运动学参数结果显示,王臣与世界优秀选手在技术参数上存在一定差距。结论由于起跳前身体内倾和后倾角度均较小,从而导致起跳用力工作距离较小,偏心距较大。因此,建议王臣适当地加大助跑最后2步起跳前身体内倾和后倾的角度,以增加起跳过程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跳高起跳垂直速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台SONY摄像机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试跳进行现场同步拍摄,选取有关运动学参数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做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我国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质心向下的垂直速度较小,符合我国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在起跳阶段,我国运动员双臂和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与优秀运动员相比较低,主要与起跳腿的专项力量素质有关;我国运动员起跳时间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较短,与蹬伸距离较短有关。相对缩小起跳的缓冲时间,有利于提高起跳的垂直速度。决定跳高起跳垂直速度的诸因素均与起跳腿的专项力量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快速有效的技术诊断手段,不仅可以为教练员提供简明的运动学量化指标,还可使运动员及时认知自己技术动作的优劣,为今后完善技术动作在脑海里烙上感性印记。研究方法:采用德国产LAVEG-SPORT激光系统和JVC9800高速数码摄像机同步采集运动员的数据和图像。研究对象:选择山东省田径队优秀跳远选手蔡鹏、撑竿跳高选手刘飞亮和标枪选手为研究对象。结果与分析:跳远选手蔡鹏的测试结果与分析表1蔡鹏与国内外优秀跳远选手助跑速度参数比较运动员成绩上板速度(米/秒)起跳水平速度(米/秒)速度损失率(%)起跳时间(秒)刘…  相似文献   

11.
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是撑竿跳高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变化、摆动膝角等多项指标中与世界优秀选手均存在一定差距,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四方面构成,其对专项能力的贡献依次为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专项能力结构体系通过技术、素质2个层面,4个要素来反映;建立了撑竿跳高的结构特征模型,选取模型中载荷较高的握竿高度、最后5m助跑速度、卧推、左肘角度作为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型的代表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的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08—2007-08份所参加的各次大赛技术进行跟踪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生物力学测量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选取的主要指标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杨雁盛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身体重心水平方向速度损失过大,垂直方向速度增值过大,从而造成起跳垂直分力过大,致使腾起初速度减小,但整体赛次起跳阶段重心腾起角度保持较好,符合撑竿跳高对起跳腾起角的技术要求;步幅和步频基本符合撑竿跳高最后两步步长变化的技术要求;起跳离地瞬间摆动腿髋角偏小,但大小腿折叠角度基本符合撑竿跳高技术要求;起跳点位置偏近是起跳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运用调查、访谈、测量、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及评价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综合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4方面构成;(2)确立了握竿高度、重心腾起高度、跳远、卧推4个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撵竿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专项能力指标;(3)建立了运动成绩与专项能力各指标发展的预测模型;(4)制定了专项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男子撑杆跳撑杆跳高成绩与世界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在于撑杆跳高的技术动作。本文以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撑杆跳高决赛的前六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学角度来探讨我国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特征,为我国撑杆跳高运动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部分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摆动技术分别从摆动方式、两臂和摆动腿的空间变化等方面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改进、完善跳高专项技术,尽快提高中国女子跳高运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论述评价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指标,从而使得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的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客观评价优秀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提供统一的指标。为更多研究撑杆跳高技术的学者提供统一的评价和交流平台。撑杆跳高“自由起跳”技术,是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有一个短暂脱离撑杆约束的运动瞬间,技术动作要求运动员的踏跳点严格地控制在静态插穴时,上手握点的投影上。由此论述产生几项评价指标,如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完成这一过程的速度情况、起跳角度、上握手的投影点距起跳点距离、起跳及插穴时间、起跳时杆弦角以及起跳时杆弦的缩短量等。  相似文献   

19.
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三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大学生女子撑杆跳高短期训练计划的实效性,本文作者运用运动训练学等学科原理,结合作者多年从事高校业余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设计了大学生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短期训练计划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及运动负荷的控制。实践结果表明:针对高校业余运动训练特点,制定和贯彻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能使大学生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