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丹 《教学与管理》2006,(12):68-69
设计理念:《看望生病的同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属于"交往"系列之一,是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学生通过这类话题的学习,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在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并能代别人转达问候.因为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生活交往活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交际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说话情境,激发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中说,说中乐,让口语交际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看望生病的同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课,属于“交往”系列之一,是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学生通过这类话题的学习,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在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并能代别人转达问候。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生活交往活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时教师应模拟生活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演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口语交际,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欲望,让学生学会当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看望生病的同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属于“交往”系列之一,是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学生通过这类话题的学习,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在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并能代别人转达问候。因为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生活交往活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交际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说话情境,激发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中说,说中乐,让口语交际生动起来。教学目的:1.创设情境,激发交际欲望,让学生学会当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  相似文献   

4.
正同学们:我校开展"21天一个好习惯"培养活动已经有三年多了,同学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好习惯。今天,我向大家倡议培养"主动问候"的好习惯。"主动问候"看似微不足道,却是拉近人与人心理距离的好方法,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人,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很难想象,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和自身的交往能力密切相关。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家长、教师交往的能力,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好习惯。那么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才会让人安心学习、舒心生活呢?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看望生病的同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课,属于“交往”系列之一,是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学生通过这类话题的学习,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在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并能代别人转达问候。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7.
李勇 《新作文》2004,(12):32-34
手机短信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问候、既经济又简便的一种交往方式.它已深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被众多的人所接受所使用。因而短信写作也越来越紧迫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8.
陈义 《初中生辅导》2015,(10):31-33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这种交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及运用等综合能力.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只有更多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我们的交际才能畅通无阻,不至于陷入尴尬的境地,也有利于在英语学习中少犯错误.下面从问候,称呼、赞扬、感谢、寒暄、介绍、词汇自身的蕴含等方面谈谈:学习中干扰我们日常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体身份的不确定性以及一方可以随时游离等特点与网上人际信任的产生存在着对抗与冲突.然而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是诸多网络交往者的一种需求,所以网络交往者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完善自身的网络人格等,为网络交往的人际信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交往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交往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正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一个"交往教育学"的雏形正在形成,"交往"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专家叶澜曾指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由此可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指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  相似文献   

12.
送问候卡是我们表达问候、传递关怀的一种方式。我们常常会因为送出问候卡而喜悦,因为收到问候卡而温暖。教师节快到了,我们做一张别致的问候卡送给老师吧!  相似文献   

13.
教育即交往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文章主要从"交往"在教育中的定位、"教育即交往"的理论分析及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等方面对"教育即交往"这一教育基本理论范式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4.
田言付 《教师》2008,(6):55-56
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师生们都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如果你平时多一个温馨的微笑、多一句热情的问候、多一个友善的举动、多一点真诚的态度……也许能为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增添更多的乐趣,使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交往、沟通。作为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单位,礼仪课程几乎是有服务性专业的各高校的共同选择。课程安排了,考试通过了,但是在高校校园内却存在着礼仪严重缺失的现象。礼貌的语言、文明的仪态、温馨的微笑、热情的问候、友善的举动在校园里却很难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5.
姚炎昕 《教育导刊》2013,(12):12-15
教育即交往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基本理论范式。文章主要从“交往”在教育中的定位、“教育即交往”的理论分析及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等方面对“教育即交往”这一教育基本理论范式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个认识角度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  相似文献   

17.
[题目]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生存,要发展,人与人之间就需要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信息,在交往中寻求发展的机会,在交往中寻求理解,在交往中得到认同……交往是一种本领,交往是一个过程,交往是一种体验.同学,在你的生活中,你需要和你的父母交往,和同学交往,和朋友交往……交往中有过许多的感受和体验,有欢乐,也有烦恼;有痛苦,也有幸福.请以"交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教育的功能体现在教育交往中.教育交往是指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教育观的支配下,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并满足个体的归属需要,运用教育影响而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过程.从教育目标的实现方式上看,教师是教育交往中的主角,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人格水平同课程一样,都属于教育资源,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交往模式,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语文教材特点和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融合教学方法,利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创造一种教与学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课堂氛围,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优化互动,最大限度地达到语文教学共振,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语文教学的交往模式,从言语角度分为言语性交往即对话交往,非言语性交往即体态语交往.  相似文献   

20.
送问候卡是我们表达问候、传递关怀的一种方式。我们常常会因为送出问候卡而喜悦.因为收到问候卡而温暖。教师节快到了.我们做一张别致的问候卡送给老师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