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苹果乐园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六中学三(6)班李琳:我是一名中学生,比较喜欢文学,也比较喜欢看诗词之类的书。在放假时写了几首诗,同学们看了都不相信是我写的,所以只好寄来请你们这些专家看看了,就劳烦你们了。这是我第一次投稿,就投了6首诗,真不好意思,让你们费心了。谢谢编辑部所有的叔叔阿姨们!  相似文献   

2.
教学《村居》这首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理清诗脉,解决难点所谓诗脉,就是诗的脉络,也就是诗人写诗时的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村居”是什么意思?(在乡村里居住。)准在乡村里居住?(诗人。)这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居住在乡村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  相似文献   

3.
我的四季     
一.自述写这首诗时一直在想,或许我就像这仙人掌一样.守望着,却又不知守望什么。于是.我便将这首诗当作我的自述了,同时,也是四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大观园里最有诗才的人莫过于林黛玉,她是香菱的老师,是湘云的诗友,是诗社里的砥柱.金岳霖形容民国才女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用在林黛玉的身上也很合适. 倚马之才 黛玉文思敏捷,常常一挥而就,颇有李白、苏轼之风.人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黛玉无需喝酒,诗咏自能汩汩流淌,特别是一些聚会场合,最能出彩.第十八回宝玉的姐姐元妃省亲,给大观园各处景观命名并题词,自称缺乏捷才,请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并点名宝玉题四首.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力压众人,无奈只写一首,不甚快意.可怜宝玉苦思冥想,勉强做成三首.这给了黛玉机会,她让宝玉抄录前三首,自己替他做最后一首.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一部《聊斋志异》,名满天下.同时他又是一位大诗人,写了一辈子诗,共写了1295首.他以现实主义态度,写社会现实,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诸体兼备,表现手法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较高的价值.尤其反映农民疾苦的诗,具体而深刻,直言不讳,针砭时事,鞭笞统治阶级,象匕首,象投枪.他这类诗有百首之多,仅1704年(甲申康熙43年)就写了38首,其中悯农诗27首,这是诗学史上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读词三记     
詠史词是从詠史诗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的詠史诗是东汉班固的《詠史诗》.其后,三国时曹植的《三良诗》,南朝,宋,谢宣远(瞻)的《张子房诗》都是班固《詠史诗》的继续,都是一首诗专詠一人一事的.三国时杜挚的《赠毋丘俭》诗则叠用八个古人之名,打破班固以来一首诗詠一人一事的写法.晋代的左思写《詠史》八首,更进一步借詠史以抒己怀.对此,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太冲《詠史》,不必专詠一人,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9.
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然写的都是登临名山的感受,但由于诗人生话经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一位极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沉郁顿挫、悲凉慷慨为特征。不过,人们常以《秋兴八首》、“三吏三别”那些忧国忧民、感慨良多的篇什为其代表作,而对这首写春雨的诗,总觉得它与心目中的杜诗不相符,或者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另一种优美柔婉的诗风。问题是,这首诗果真没有体现杜甫的一贯风格吗?或者说,从这首诗中,我们真的会发现另一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 1~ 2题。   次韵《馆中上元游葆真宫观灯》 韩驹   百千灯射水晶帘,   尚觉游人意未厌。   多病只思田舍乐,   夜归烟火望茅檐。   1.对这首诗的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次韵,用原诗的韵脚和诗。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B.灯射,彩灯照射。水晶帘,葆真宫的新灯彩。   C.首句写灯节的豪华景象。第二句写游人整夜玩赏仍不觉得满足。   D.第三句写诗人别有情趣,回到农家,看见茅檐烟火,自得其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只用一句话描写灯节…  相似文献   

12.
王瑶、逯钦立、龚斌、杨勇四家在各自的注本中都认为《连雨独饮》诗写于陶渊明40岁时,而袁行霈独树一帜,认为《连雨独饮》诗写于陶渊明56岁时,袁行霈的说法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有论证不充分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补充论证袁行霈的观点:(一)袁行霈提醒"自"的用法,为《连雨独饮》诗的写作年龄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二)袁行霈认为《连雨独饮》诗中的"抱兹独"与《戊申岁六月遇火》诗中的"抱孤念"意思相同,虽然无其它诗作为旁证来证明袁行霈的观点,但可以从两首诗上下文语境表达与思维方式一致性的角度,来证明袁行霈观点的正确性;(三)将《连雨独饮》诗与陶渊明40岁时所做的其它诗篇相比,发现其思想倾向的不一致性,从而反驳"40岁说",支持袁行霈"56岁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例文]2 黄万兵的赠诗读后很感动.我写了两首赠诗交给老师,结果都不成功.现在看黄万兵同学的诗,我一下全明白了.写诗抒情也要有典型的事、典型的细节.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郑诗(1968年以前),其中的情愁就其自身来说多是虚的,有一种少年说愁的滋味,无论是<错误>中的闱怨,<边界酒店>中的乡愁,还是<水手刀>中的离绪,<当西风走过>中的老者"此情可待成追忆",应当说都不可能是当时写这些诗的郑愁予所真实经验过的.也正因如此,他尽可在其敏锐感受的基础上,精心在语言、意象、节奏的效果上经营开凿,写出真实的经历者也难以写出的柔美诗篇来.诗人年青时曾在基隆港任职数年,这期间所写的航海诗亦多以老水手的心曲为主,但<如雾起时>一诗却是例外.该首写于1954年,诗人当时年方21岁,正是情窦已开的情怀,诗中海上少年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不排除是当时诗人真实感受的一个曲折映射.还是让我们先读一读这首诗吧: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崔颢到武汉黄鹤楼时,曾经写过一首名的《黄鹤楼》诗。后来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诗情洋溢,正想写首诗时,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拍手叫道:“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佩服之余,也打消了写诗的念头,只挥笔在崔颢诗后题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相似文献   

16.
学生读后,教师问:你们觉得这首诗好不好?然后再问作者:你觉得自己写得好吗?哪一句是你最得意的?老师也写了一首和你同题的诗,你敢和我比一比吗?(老师写的诗较平淡)  相似文献   

17.
请小朋友读一读古诗《江上渔者》:小朋友 发现 了吗 ?诗里 藏 着两 组 反义 词 呢,它 们 是( )和( ),()和( )。在这首诗里,“往、但、鱼 、美、君、看、里”这 7 个 字都是“横画多”的字。怎样写好横画多 的字呢?写好横 画,首 先要 做到 每一 笔横画 之间 的距 离差 不多 都相等,这可以 让我 们写 出的 字具 有“匀称 美”。另 外还要 注意 一些什么呢? 看 上面 ,写 下面 。写 竖 的 时 候 ,看 着前 1. 两横 之间的 空白 来写 ,让竖 的下 半截 和上半 截…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一)结构.三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二)炼材.王维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三)语言.王维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 :1.学习三首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2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3.能根据对诗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作画 ,或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一、学习《暮江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三、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也可以根据诗意作画。(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板书 :“莫”。师 :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吗 ?小结学生发言 ,投影“莫”的意思 :  A.姓 :莫文蔚 ;B.表示…  相似文献   

20.
读了李拾齐的四首诗,很惊讶。一个小小的少年,竟然写得这么好。他的诗意象营造得好,而且很有思想,看得出来,他有很好的诗歌修养,而且能够把诗歌写得很有气场,很有气势。《有一棵老树》这首诗,读完后,我首先想到了老诗人曾卓写的《悬崖边的树》,那首诗里也呈现了一棵受到奇异的风吹打的老树,倔强地屹立在悬崖边,但不丧失生活的理想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