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在短视频媒介不断渗透进儿童日常生活的当下,被其支配或主导的儿童生活不能仅仅简化为“上瘾“”媒介依赖“”成人化儿童”和“童年的消逝”,而亟需从儿童日常生活异化的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异化理论和新童年社会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家庭场域的儿童短视频媒介生活。研究发现: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出现异化端倪,如身体和时间开始受到束缚和侵蚀,被奖励性观看刺激渴求与沉迷,而且存在天性、审美、语言、行为、认知、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层次异化。家庭场域的多重影响因素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异化密切相关。然而,在媒介化时代全然消解这些异化并不现实,本文试图在短视频语境中从社交本能、制造本能、探索本能和艺术本能层面提出化解之道,以期善用媒介发掘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动力,探讨儿童个性化媒介生活的可能性,助益儿童在网络社会中成为有权利、有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行动者。  相似文献   

3.
冯志伟 《新闻世界》2013,(8):334-335
新闻娱乐化让人们乐于接受轻松的浅层娱乐,放弃了理性的思考和对深度问题的追问,但是人们自身却意识不到这种异化状况。媒介一方面“异化”着公众,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经历着“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5.
金晶  范炜烽 《青年记者》2021,(24):47-49
随着数字媒介的蓬勃发展,基层治理工作也在加速数字化。但现实中,数字媒介嵌入的美好前景因其虚拟化、应用多、重痕迹等特征导致基层陷入技术异化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从制度、组织、技术、行为四个层面进行“异化”成因剖析,以期为发挥数字媒介最大效用、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研究思路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倩 《新闻世界》2010,(4):111-112
消费社会下,受众和媒介出现了异化现象,受众通过媒介的偏移宣传而倾向于异化消费,成为异化的受众;媒介也因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造成管理失范和假新闻泛滥,成为异化的媒介,受众和媒介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邢小雯 《视听》2021,(1):139-140
本文对以小红书APP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平台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大媒介特征.种种媒介特征的推波助澜使社交走向异化,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开始从"物的消费"转化为"符号消费",并坠入由物欲支配的漩涡中.最终,用户在被社交与消费支配后丧失能动性,逐渐异化为单向度的人,放弃批判性思考.但由于媒介使用的主动权始终由用户掌握,反异化的过程也...  相似文献   

8.
王统宇 《青年记者》2023,(23):46-49
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析从劳动异化到数字劳动异化的时代变迁过程,针对人在数字媒介中的表现剖析其深层原因,分析数字媒介对人的控制过程和对主体性的占有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数字媒介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失衡,提出弱化对使用者的理性剥夺的具体举措,以期帮助人们有针对性地使用数字媒介来增强个人主体性,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过渡,重拾主人翁地位,实现人在数字媒介上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田密 《东南传播》2015,(2):90-92
新媒介的迅速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也丰富了媒介形态。女性的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但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解决传统媒介中的异化问题,反而加剧了异化现象。通过异化理论分析新媒介语境中女性异化的表现,探讨女性异化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魏婷 《大观周刊》2013,(2):219-219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但无可争议的成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1.
杨丽 《新闻前哨》2009,(8):27-29
在新闻传播当中,常出现有悖于新闻传播初衷的“异化现象”。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对此进行一些探讨,分析成因,强调在大众传播中增强受众意识,正确把握传者、媒介、受众间的协调关系,剖析受众认知心理、需求心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媒介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功能愈加人性化与多样化,人类沉浸在自身创设的媒介环境中,被新的媒介技术裹挟着、异化着却不自知。因而我们需承认新媒体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人类的异化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危害,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独立性与理性。本文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现象的特点、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其出现的深层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减轻人的异化的对策,从而使人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回归主人翁地位,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的概念自马克思提出以来,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后续研究者从各自领域做出了不同的阐释。新技术不断涌现,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异化”问题。在数字时代,“异化”概念非但没有丧失其理论价值,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结合动画电影《天赐灵机》,运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异化理论,对“数字异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龚思维 《视听》2023,(5):128-130
表面上看,倍速播放只是媒介技术层面的一次微小创新,然而其本质是一种“时间竞速”,高度契合了罗萨所言的“加速定义”的三重向度。倍速播放流行现象的背后蕴藏着竞争逻辑下的时间挤压和文化观念下的时间焦虑两大“加速社会”的结构性动因。在看到积极意义上它有效对抗资本逐利逻辑生产的“注水”剧并满足观众碎片化使用场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伴随的深刻异化现象,即“体验短,记忆短”的时间异化、快感消费下陷入倍速循环的行动异化以及作为“倍速人”而丧失主体性的自我异化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从受众视角出发,聚焦媒介平台对受众的剥削.研究发现:媒介平台受众剥削的基础是资本扩张形成的结构性霸权加剧了受众异化;媒介平台对受众剥削呈现出三重异化下三重剥削的新特点;媒介平台对受众剥削的布展逻辑是基于算法推荐机制下对受众进行的数据控制和驯化.当前,为使受众免受剥削,就必须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厘清数据权力边界,培养受...  相似文献   

16.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杨帆 《大观周刊》2012,(23):17-18
异化思想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之一,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不断被宣布为“终结”,而事实上,说马克思主义过时或终结,仅指它的某种具体解释形式过时而并非马克思主义本身。本文试图分析和阐述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敏  韩玲 《新闻前哨》2007,(8):88-88
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在《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中,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各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但在大众传媒中,随着媒介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女性所被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似乎依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刘嫱 《青年记者》2022,(21):43-45
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正在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之间逐渐暴露,“主体性的黄昏”已然到来。为此,须把握数字技术的伦理尺度,明确数字社会的伦理秩序,防止本末倒置的异化形态出现,有的放矢地进行主体性重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