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巨大,它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人的血液中,以致无论现代作家的创作主题和心理怎样变化,其作品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史传传统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传统和现实的冲撞,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都对审美文化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在文化格局的变化中,依托传媒属于大众迎合潮流关注市场并注重消费的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新亮点.而进入边缘的文学则调整着相对滞后的文学观念,谋求和大众文化联动发展,同时更为注重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寻求人文精神的落脚点,在挑战中寻求着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觉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民族烙印和时代特色的命题,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工具和分析视角。高校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使命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自我觉醒,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与繁荣、不断自我反省,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生产与传播、强化自我创建,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发挥其对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4.
当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比较缺失,其原因主要有历史认同弱化、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学生自身和家庭特点影响以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注重强化社会主流文化,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大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觉能力;优化高校文化教育,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注重文化安全,重筑文化自信。以此来建构并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传统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关联。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寻找与审视是其渴望融入世界文学语境的功利性行为,也是相对自觉的主体意识的集体呈现。寻根文学对乡土题材的借用是出于自身寻找失落的文化形态的需要,而不是根本上承接现代文学的启蒙主题。其笔下的乡风民俗、异域情调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沿袭与存在的证明,而不具体担当乡土书写中对封建性批判的传统责任。寻根者文化践行的目的集中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形态与80年代中国追求现代化、世界化双重语境的沟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6.
论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世纪初的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在大众文化流行的趋势中,网络文化、无厘头文化、生态文化、官场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交错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特征.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戏仿文学、"80后"文学、官场文学、传记文学、生态文学等,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文学创作现象,并表现出某些共性:注重文学的自我表达与娱乐特性,注重文学的个人化、平民性,注重文学的平易性、世俗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兴起于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纷涌而至的8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传入更促进了中国女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们更自觉地从女性视角观察现实人生、审视女性命运。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女作家对女性境遇的揭示和女性意识的表现具有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民族特色。她们注重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探寻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把批判的触须不仅指向现实中的男人,而更多地指向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自身的心理缺陷,开辟了一个女性自我审视的依域,使女性文学走出了男女两性单一的性别对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以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确立为基础,弘扬一种永恒的女性美德,确立新的女性人格。  相似文献   

8.
伊恩·麦克尤恩在《赎罪》中对戏仿的妙用具有反思性和对话性双重特征。一方面作家将戏仿作为贯穿全文的文学手法指涉先辈文学文本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他对戏仿对象既参与其中又保持批判距离的模仿行为;其次作家又将戏仿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对话策略,形成了文学的传统与革新、历史与当下、历史与文学、作家与自身等多维度的对话模式。与此同时,作家的自我戏仿又给小说文本提供了反观自身的模式,可见作家谋求的并非是将其戏仿对象加以嘲弄或取而代之,而是以干预性评判的方式对一切所谓一统化力量进行反思和拷问。  相似文献   

9.
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的形式主义文风,是文学突出自身特征,摆脱附庸地位,谋求独立与发展的一种极端形式,是文学自觉时期的必然现象。这种形式主义文风不仅促成了文学的独立,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为唐诗等后世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而,六朝的形式主义文风在文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传统文学艺术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即中国趋向表现型艺术,而西方则趋向再现型艺术。总体而言,中西传统文学是写意与写实、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区别。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又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性奠定了基础。由民族文化性格及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要素,而传统文艺观则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追随对象,指引并制约着文学创作,影响着中西传统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彭文良  木斋 《天中学刊》2006,21(1):72-77
中国文学从魏晋时期便开始了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别注意对自身特质的追求,注重抒情,强调表现方法、技巧。赋,作为此期的文体之一,遵从文学自身的演变规律,在此时期文学思想、氛围、各种文体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开始了它自身“自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6-22
唐君毅的"一念自反"强调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在心灵的自反自觉中,悟透人生的真实本质,到达人生的完满。这种思想继承了传统儒学的超凡入圣之法,并被唐君毅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它是超越性的,瞬时性的,另一方面它又要求主体自身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在西方文化的猛烈侵袭的现实条件之下,唐君毅以自我丰富的人生阅历,提出"一念自反",为中国传统文化危机找到解决之法。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进程中,龙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现代化和全球化赋予中华龙及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新的文化传统在继承中发展衍变。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应当凸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中华文化的自觉,而这种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觉并非囿于狭隘的民粹主义和文化自大,而是在清醒的文化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为人类和世界提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教师的发展往往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专业化,很少关注自身的情感、认同的专业精神,即“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而专业智慧和专业精神正是教师文化自觉的内驱力。苏格拉底提出:“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因此,研究自己的成长历程既是对过去人生的得失自我关怀,也是自己在新的发展方向上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传统武术的发展步入了"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面临着自身传承困难以及技术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文化自觉视野下,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进行自我救赎与觉醒,实现自觉与发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其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忏悔情结。由于郭沫若自身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使其注重自我升华和民族拯救的双重追求,实现了自我—家庭—社会的忏悔发展历程,显示了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特色学校建设中存在着"特色"不"特"或是不能持久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学校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在特色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内在根据,要注重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以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儒、释、道、法等流派则长期共存,并相互融合,构成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变化主体来适应客体的发展,注重向内探求,以便认识自身,完善自我,以"人伦"为本位,注重道德完善,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重心。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德育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所谓"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学校作为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场所,其文化自觉表现在哪里呢?我们以为首先是要有自觉的教育理想,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成果的理想追求。其次是对教育传统的自觉甄别与选择。教育传统既不可丢弃,更不可全盘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具有自身传承性与相对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社会和谐、以民为本、求同存异、协和万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内容。当今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足的现状与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谱系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更是支撑中国国家形成和历史延续的驱动力。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探索出适应本国国情且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道路,即"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延续而成的。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要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吸收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其他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