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新疆四所本科院校的14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来了解新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以及比较维吾尔族、汉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研究结果显示:(1)新疆大学生的人际素质、个性素质、应对风格和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而动力系统、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低于全国常模水平。(2)维吾尔族大学生应对风格较灵活,适应性较好;汉族大学生人际素质和动机水平较高;哈萨克族大学生应对风格较灵活,适应性较好且个性品质较突出。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调查了1 455名藏族高中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发展特点和趋势。调查结果表明:藏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性在学习适应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总平均分上呈现出高二高三高一的年级发展趋势;藏族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方面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地藏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在生理和社会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呈现出城市农区和牧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宽恕在中学生人际伤害事件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通过归因和宽恕干预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采用自编的伤害事件的归因方式问卷、Hearland宽恕量表中宽恕他人分量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人际伤害事件做不稳定、局部的、可控的和无意的归因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中学生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中学生将人际伤害事件做自己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可控的、无意的归因时,倾向于宽恕他人;在人际伤害情境下,归因在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在人际伤害情境下,对中学生进行归因干预和宽恕干预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两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教师的网络使用情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以309位高校青年教师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网龄普遍较长,行政人员比教学人员使用网络更频繁;广大教师对网络及网络游戏认识较为理性;对网络文献的检索了解尚少;青年教师的网络成瘾状况良好;岗位与工龄是组间差异主要区别变量;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岗位、时间管理、人际健康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调查高校青年教师培训需求,发现青年教师总体培训需求较高。不同性别、学历、专业类型、授课类型、是否具有教师资格证的青年教师,在培训需求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工作年限在2-3年的青年教师在师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学技能素质、高校相关知识素质各维度以及总均分上均显著高于工作年限在1-2年和1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专家系统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系统理论模型,试图解决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河州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云南红河州341名哈尼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哈尼族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采用整体可控的归因.哈尼族青少年男性比女性更多采用外在、持久稳定的归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内部、持久、可控的归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200元以下)的哈尼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内部、可控的归因.与父母亲一块生活的青少年更易形成可控归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文山地区苗族青少年归因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沃建中、孙慧明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云南文山地区327名苗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苗族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得采用稳定(持久)、可控、整体的归因。男性苗族青少年比女性更容易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的苗族青少年更倾向于作出内部、可控归因。与父母亲一块生活的苗族青少年更倾向于作出可控归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调查了1 768名蒙古族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发展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族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生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人际适应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学校类型的蒙古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除生理适应外的所有因素,重点学校青少年适应水平均高于一般学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蒙古族青少年在适应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来源的蒙古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城市>乡镇>农牧区的递进层次;蒙古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和高一发展较好,初三出现低谷,随年级的增高,蒙古族青少年的适应性水平呈起伏式增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标:通过调查,揭示师范大学生成就归因风格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与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中的《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对180名师范大学生进行评定。结论: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着差异;师范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着差异;师范大学生的成败归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症因素、恐怖因素、偏执性上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调查了1768名蒙古族中小学生的认知风格状况及发展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蒙古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在有些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认知行为和认知倾向方面男生高于女生;(2)重点学校青少年在认知方法和认知倾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学校;(3)认知决策、认知加工、认知行为方面,农牧区来源的青少年高于城市青少年;认知方法和认知倾向方面,城市来源的青少年高于乡镇或农牧区来源的青少年;(4)蒙古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发展较好。随着年级的增高,蒙古族青少年的适应性水平呈起伏式下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对幼儿教师、家长各60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幼儿心理健康特征主要体现在性格、个人行为及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情绪、道德品质五个方面,其心理健康观具有模糊性、经验性、主观性等特点,并不同程度表现出重外轻内、重适应轻发展的倾向。幼儿教师的判断相对准确、理性。家长更实用与功利。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彼此角色地位、自身经历及认知水平影响他们心理健康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师范专业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UPI问卷对南阳师院2008级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障碍、情绪困扰、强迫症状、自信心偏低和神经衰弱五方面;3.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科和独生子女与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直接或间接受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所影响,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已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在阐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现状。缓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要改变认知,正视压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发展与国家和个人的持续发展紧密相关,而作为“工作母机”核心的高师教师,其身心素质和谐、持续发展是教师生态素质系统的主导因子。当前高师教师身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受到“花盆效应”的影响,高师教师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模式受到限制;从生态“整体效应”分析,高师教师身心制约与互动的发展观念不明确;依据“最适度法则”,高师教师对自身身心承受能力的认识有待提高;从“限制因子定律”来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与发展能力比较低。为此,高师教师应突破环境制约,自主创新,树立一体化的身心发展观念;发展新型教师人际关系,为教师身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重视身心健康,促进身心协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培养健全的人格、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内心矛盾冲突,因此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不仅迫切而且极为重要。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要求,积极而又自觉地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对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完善道德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有利于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教书育人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积极自觉的行动,教师要成为大学生优良品德养成的引路人,要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在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扎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0-2011年使用SCL-90量表调查普通中学教师的76个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报告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全面考察21世纪前12年我国普通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与亚群差异.结果发现,普通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极其显著地低于金华等的全国常模,躯体化、焦虑、恐怖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唐秋萍等的合并常模;后6年,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上升;女教师焦虑与恐怖非常显著地高于男教师;除人际敏感与偏执外,兼任班主任的教师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班主任.可见,普通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须特别关注女教师与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金华等1986年的常模与21世纪的教师已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尊量表(SES)为研究工具,对高职院校300名教师及普通本科院校150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就总体而言,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就其自身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问题(中度以上)检出率比较高的因子为人际敏感、强迫、敌对、抑郁、偏执;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发展的主流是健康的。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与管理。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理学院在校的177名学历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整理后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为: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恐怖〉其他〉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留学生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敌对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常模,焦虑因子得分与常模相仿,其他5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常模。与常模比较,留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7个因子上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强迫症状-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恐怖两个因子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性别差异和院系差异。结论: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重视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留学生教育管理环境。  相似文献   

20.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已有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而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教与学的心理和谐。当前高校教师可以从个体内部心理自我认识的和谐、知情意的和谐和人格的和谐,以及外在关系的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和谐等方面来构建自身的心理和谐;高校的管理可以从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营造和谐的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给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和谐的支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