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黄蕾 《中国教师》2012,(23):73-76
<正>众所周知,德国的教育严谨而高效。自从亲身融入到德国的教育中,笔者才惊喜地发现,在"刻板"的德国面具之下,德国人受教育的过程是如此的愉悦。笔者在德国吉森大学教中文,学校教学中心在每个学期都会为在职教师安排5次校本培训,有德语授课和英语授课两种班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这样,笔者有幸在教师校本培训中享受了"德式教育"的快乐。德国教育始终贯穿着一个不变的教育理念,即"行动导向"教学。基于这一理念,德国的教师培训并不是传统的静态讲授式培训,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耶鲁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其发展道路独具特色:在保守中创新,在稳定中发展。耶鲁大学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高起点,高定位,培养领袖人才;在教育上,坚持自由教育,坚持教学优先,本科学院第一;在管理上,坚持教授治校,大学内部分权,校友参与;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优质第一,规模控制,累进变革。耶鲁大学文化品格的核心是保守。有了大学的保守,才使得大学创新型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穷。认识大学的保守文化,才会按规律办学,才会对大学的变革抱以合理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6—1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美国乔治亚南方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变革与学校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泰国、马来西亚及其他国家学术机构的2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多元文化与价值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与学校发展、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教育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4.
大学自由学术和学术自由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理论原理的哲学知识就是自由学术;康德则认为应该在大学中给本身就是目的的"哲学部"以充分的学术自由。其实践意义在于形成西方大学重视理论知识的理性文化,奠定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以此意义反思中国的大学教育,我们的大学存在文化短板与制度缺陷,既不重视理论知识的价值,也没有良好的学术自由制度保障,需要进行文化变革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校本培训工作要始终坚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我国大学校训使用的高频词语。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校训,继承了岳麓书院务实求是的教育传统,彰显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核心特质,接引了西方文明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适应了党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其特质和内涵在学校建设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成为湖南大学最根本的文化基因。这一校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当前大学校训文化建设和校训教育活动,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切实增强育人功能,始终坚持特色引领,不断赋予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英语教学中"师生同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英语写作实践。泰州地方文化英语研究性学习采用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个人独立写作与小组合作写作相结合,师生多元互动修改的"师生同写"策略,调动了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促进英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公平""质量""立德"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教育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当下最应思考的关键所在。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复合。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教育工作中,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弘扬和传承以"工匠精神"和"行知精神"为代表的教育文化精神,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重视把中国文化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应用在教育建设与教育工作中,应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人"追求生命之美的文化、追求人生理想的文化、追求真理的文化、崇尚学术的文化.基于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的大学文化建设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目标;在内容上,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并实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坚持导向性、激励性、聚合性、继承性和学术性等大学文化建设原则.重庆文理学院的文化建设行动,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程欣  汪霞 《教育评论》2014,(7):153-155
高质量的大学教育是目前很多高校关注的重点。从外国知名大学的经验来看,设立以激发卓越教学为目标的高水平教学中心收效颇佳。优质的教学中心会在教学辅助进程中起到咨询者、支持者、组织者、传播者、信息源的作用,其建设措施不仅充分显示了国外高水平教学中心对高质量大学教育的有效促进,也为我国高校的教学中心建设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教与学持续更新、优化的机制和教学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华中农业大学在坚持长期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制度和监控举措基础上,立足"学者为本、学生至上、学院主体",以发挥教师、学生、学院主动性为出发点,形成了由决策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激励体系、信息反馈体系构成的"四位一体"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倾向于把创新人才理解成少数尖端人才和高度专业化人才,把创新人才培养当成少数研究性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实践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行政逻辑强力推进,以量化的绩效考核为核心,大学则以工程式逻辑引导,用工业主义逻辑精密设计,体现了行政主导式和科学主义的倾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自由人格与理想信仰的培养比知识或技能的传授更为关键。大学教育改革,从深层次上来说就是教育文化变革,也就是超越"工程育人"的科学主义思维模式,推进到以"自由"价值取向的"文化育人"逻辑。另一方面就是改变行政主导式倾向,大学从"行政依附"走向"学术自治"。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者在办学理想的牵引下,对现存的和周边的各种校本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审慎经营和顶层设计,并在规划各类办学资源过程中整合现有资源,寻求理想理解、教育发现和行动创新。所"文化"或"物化"的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必将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自身的办学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我们要注重引领"主流"教师文化,优先建设校本教师文化;注重创设"向上"班级文化,着力建设校本班级文化;注重开发"多彩"社团文化,创新建设校本社团文化;注重搭建"互动"创建文化,积极创建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建设一流学科的要义之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贯穿大学治理始终,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和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涌现进一步规约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知识的整合创新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科建设的双重内核。秉持价值理性教育观,实现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自觉遵从,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教育实践中的统一,既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精要所在,也是大学治理的逻辑起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共同的核心素养,是大学场域下同一大学治理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以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为主要实践路径交融统一于国家主义教育理念之下。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催生出新的教育生产力,推动大学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教与学的新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为教师教学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发展变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回归教育初心和教学本分,真正实现以技术赋能教师角色的转变,全面提升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化建设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集美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传承校本文化的实践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弘扬集美学校特有的嘉庚精神中,形成了"环境熏陶+课程教育+社会实践"的复合式教育模式,构建了由物质到精神再到实践的校本文化认知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与苏州大学联合打造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在不到十五年的历史中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现已跻身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行列.民主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办一所"正气、朝气、大气"的现代名校,成为全体附中人的奋斗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的哲学源于行动,我们确立了学校教育行动计划:校本教研,校本发展.  相似文献   

18.
横街镇"桃源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桃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将"桃源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而且能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所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其背后往往蕴含着这所大学长期形成的文化、思想和学术的积淀。大学要实现卓越的教育教学,一定要坚持自身的育人特色,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丰富教育的内涵与质量,才能在自身发展和育人过程中,为社会公众评价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留下传奇的"故  相似文献   

20.
大学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属性问题,一直是影响其发展的矛盾焦点。本文从大学继续教育的对象、培养目标和教育形式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其教育的特殊性,并以现代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走向为背景,以回归大学继续教育本色为基本出发点,提出了其"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以期为变革中的大学继续教育提供科学发展的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