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烨斐 《语文天地》2014,(10):30-31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牵涉到这样的问题,文本解读不透,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最终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过是一些概念性的认知,所记下的也就是黑板上教师的部分板书罢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读深、读透,关键是要从教学中的主体——学生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为学生提供需要的信息,在互动中共同升华对文本的认知,提升其解读文本的思考力、创新力和应变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简单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文本教学应如何提升“三力”。  相似文献   

3.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4.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正是:教与学的内容即教材文本.可见全面、正确地解读文本,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设计,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去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教学观.走出“预设”的禁锢,让课堂焕发活力。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具有“不确定性”、生成性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  相似文献   

7.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一理解一思考一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聚焦到“文本”“学生”“情感”三个方面.教师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深入课堂,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以此作为教学的驱动力,让课堂活跃、生动.  相似文献   

9.
苏箐 《上海教育》2008,(14):59-60
语文教师要上出一堂真正的好课,在课前的预设中应该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是要做好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教材解读透了,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求知要求弄清楚了,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才会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怎么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为什么要这么教则是在宏观的层面上理解课程理念与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在学生与文本解读之间架设桥梁?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中,作者闫学说,文本解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要做"教学解读"。教学解读就是为教学而解读,要求教师在做文本解读时不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选取了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文本教学主线设计应当与学生语文认知规律相契合。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切准文本解读脉络,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多元个性解读,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重要课堂教学成长力,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好坚实铺垫。  相似文献   

12.
孙晓云 《教书育人》2014,(12):45-45
语文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追求一种“原生态”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让教师、学生和文本,内容、思想和领悟达成平衡、统一以及融洽。  相似文献   

13.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程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学与学法统一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用问题让思维远航、用问题链接教师与学生的思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相似文献   

14.
解读语文文本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教师能够从文本中解读出什么样的内容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层次和教学组织方式。故在初中语文教学备课过程中,有意识规避文本解读问题,优化文本解读,选择适合学生思维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文本解读方向,寻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之间的有效连接点,从而让初中生能够充分的感知文本内容,获得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体验。  相似文献   

15.
苗红 《甘肃教育》2013,(20):92-92
一、正确把握多元化评价的“度” 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的评价应该做到有“度”,这个“度”来自文本的制约。多元解读不是没有底线,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是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不可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应该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做出思考,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解读,哪些应该肯定,哪些应该否定,如何否定等,预先做好估测和设想。在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正确的多元化解读.  相似文献   

16.
王连文 《山东教育》2013,(10):32-33
正确合理地解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读懂读透文本。才能准确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广度、精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有效教学设计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教学设计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无限光彩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自身阅读经验引领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决定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教什么”取决于教师能够在文本中“读出什么”,因而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下面以《项链》为例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9.
吴维 《语文天地》2012,(6):14-17
文本是联系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纽带,课堂教学始于文本解读。学生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文本展开对话,和文本表达的思想活动融为一体。文本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决定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在这其中,教师的提问成为连接文本和学生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得以提升,及在教师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再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体化的解读,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实现个体生命的成长。以此来达成语文和教学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