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周全 《档案管理》2020,(1):26-27
通识教育理念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表述的自由教育观,后经过中世纪欧洲的“七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19世纪的自由主义教育,于19世纪初被正式提出并于20世纪与博雅教育合流,相互通用。两者拥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内涵,因此,通识教育是以博雅教育为精髓和主要内容的,其着眼点在“人”,人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人文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经典阅读是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紧密结合学校通识教育工作要求,契合《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充分挖掘馆藏资源、空间资源及校内优秀学生资源,打造“SUFE领读者”通识经典阅读与写作推广品牌。通过组织开展征文、展览、沙龙等各类型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引导、强化大学生经典阅读写作意愿与行为。“SUFE领读者”一方面将经典阅读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助力“书香校园”的建设;另一方面,提供了探索高校图书馆多维度、立体化的阅读推广模式。该品牌活动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融入高校通识教育和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4.
论文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即独立课教育、课外通识教育、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并强调通过探究独立课教学方法、活化课外通识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等途径来完成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陈丹 《陕西档案》2021,(1):26-28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使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建立两者相结合的培养制度,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1]通识教育是对自由教育的现代化改造,通过以素质文化教育为主的通识课培养,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而上”的沟通桥梁,协助学生们开阔视野,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关注个体内在全方位的成长。档案通识课对提升大学生的档案意识及文化修养,促进档案文化宣传,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均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阅读通识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有重要意义.对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阅读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建构多主体合作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开发阅读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平台,完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阅读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转换制度,引导教师利用阅读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教学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图书馆则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以南开大学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通过对Unicorn系统中通识教育书目流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反映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工作建议,以期图书馆能够更好地辅助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流大学日益重视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泛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基石,应当为通识教育提供重要的支撑。本文以《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为宗旨,对标10所中美代表性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构建支撑通识教育的泛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重新设计泛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梳理对通识教育的支撑形式和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是对科学在大学教育中扩展的回应,它具有受众性和时代性特征,新时代要求大学通识教育从学科教育走向跨学科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科史哲教育是传统的跨学科教育,致力于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面貌,研究科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形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理念、提高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科史哲教育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贡献不仅是一种理论旨趣,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学生活动融入通识教育,并积极借鉴公共关系学理论使自己的贡献更容易得到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图书馆深度嵌入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阅读通识类图书以提升其综合素养,探索以推荐书目的形式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育人服务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鉴。首先调研分析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模块,并结合大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和东南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形成推荐书目6个模块。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法遴选“东南荐读”推荐书目,展示基于通识教育素养的模块化推荐书目的评价和选择过程。最后从书目推广、应用范围和借阅情况方面总结评价推荐书目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凡  李蓓 《现代传播》2005,(5):89-91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近一个世纪的中美新闻教育的异同做了梳理与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出我国新闻教育所存在的“通识教育”缺乏、“多元化”培养目标缺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周颖菁 《新闻前哨》2023,(15):10-12
国际中文教育是新型交叉学科,可以和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国际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教材资源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是融合的基础。交叉的领域有语言技能课程、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中文+职业教育”课程。交叉融合的原则为规范性、针对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13.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1):112-116
作为大学第二课堂,大学图书馆应当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以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在对通识教育思考的基础上,从改造馆舍、整理馆藏、建立制度和自主研发技术系统、举办讲堂等服务活动,构建通识教育活动平台,开展大学生通识教育,并通过数据统计进行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从国外通识教育的经验来看,这都有赖于经典阅读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的关系,总结美国通识教育经典阅读课程的经验,在探讨我国经典阅读课程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经典阅读推动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在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就是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数量的和通识教育配套的选修课程(相当于国外高校中的“核心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以及课程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它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自然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六大类.每个方向都开设了十门以上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黄辉 《报刊之友》2012,(12):139-140
本文创新地把‘创意教育”和‘创业教育”互动协作放在一起研究,对文科创业与创意教育的“工学结合”的实践创新平台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开设通识的创意学课程和创业学课程,建立基于创业项目的实训教学体系建立双导师制等三条行之有效,适合推广的行动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南。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是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却与通识教育呈现出"不协调"的现象。根据问题,结合文献检索课程现状,从通识教育视角提出了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路向。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与通识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功能、服务方式和通识教育的目的。尽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矛盾非常突出,但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必将在高校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最为基础的育人工作。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被广泛实施,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视野和态势。图书馆是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具备发挥德育功能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充分挖掘在文献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上的潜在优势,秉持“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基本理念,将读者服务与学生德育有机融合,将立德树人和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在北京大学德育工作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专业院校的通识教育于综合类高校相比存在着课程门类少、比例不均衡、基础性较弱等不足,作为承担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的专业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学,加强教学资源保障,争取建立通识教育特藏库,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通识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