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芬奇认为 :“画面上的白比钻石更可贵”。中国画讲究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创作规律 ,都是讲究空白美。空白美是一切艺术所共同遵循的创作规律 ,也是装帧设计这门艺术应遵循的规律。许多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就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美。比如 :鲁迅先生设计《坟》、《呐喊》等书的封面 ,风格简洁 ,留白得当 ,书卷气很浓 ;张守义先生为《神曲》一书设计的封面 ,上方只有一黑色长方块反阴书名字 ,其余留出大片空白 ,简练、大方、高雅 ,与书的内容非常贴切 ;同样 ,陶雪华老师为《神曲》一书设计的封面 ,采…  相似文献   

2.
“一本书主义”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先生在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时就极力倡导“一本书主义”,其含义与丁玲女士所说的一本书主义已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书籍装帧: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速先生和朱先生从事书籍设计都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如今还在继续探索、实践,不断设计出新作品,为书“做嫁衣”无数。到目前为止,自己最满意的“嫁衣”是哪一件呢? 速泰熙:很多设计,刚做出  相似文献   

4.
书衣:四两拨千斤 书,不仅是记录信息的载体,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实体而存在。在书的各种结构元素中,封面是备受瞩目的。因为它是读者拿到一本书后最先感知的,是体现作品的媒介。封面设计大师钱君匋先生认为:“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封面,即所谓第一印象,是极其重要的。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封面设计就起到了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好的设计可以引人入胜,爱不忍释”。他将封面比作是歌剧开幕前的序曲,“使人在未阅读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评论》刊出了不少设计得很好的书装封面,尤其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 “中国图书奖”历届获奖书的封面,多有佳作。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算是好的书装封面一这里的“好”与“不能算好”之间,反映了当今书装设计中的一种较为普便的倾向,而且集中反映在一个争议多年的焦  相似文献   

6.
三联书店在85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不仅在封面、版式、插图等视觉语言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而且在形式、个性和整体上形成了鲜明美学特色,对新时代的图书装帧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旅日漫笔     
读日本作品中译本,译者或编者往往在书前或书后,近来似乎又多了个地方——耳页,即封面和封底向里折过来的“多余部分”———提及原著印次,想来那意思是人家印了这么多,翻译之必要就固不待言了.例如,据说三联书店出版的《阴翳礼赞》上便有一句:“至八十年代累计重版十余次”.这大概指的是汉译所据的版本,否则,仅仅重印十余次,那谷崎润一郎可徒负盛名了.  相似文献   

8.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很多人会唤上二三朋友出门踏青,对于爱书人来说,在闲暇时与书本约个会倒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山东新泰作家、藏书家阿滢先生所著的《约会书本》,记录了一个读书人和书“约会”的故事。 书封以嫩绿色打底,上着水墨风格的绿树、房屋、春江、小舟等,给人一片清新、生机盎然之感,这样美丽的封面搭配着书名,足以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心情。本书是“全民阅读书香文丛”之一。  相似文献   

9.
董秀玉,三联书店原总编辑,一位追求图书个性的出版家.她退休后做的第一本书,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日前在上海召开的"畅销图书营销研讨会"上,董先生谈了自己的做书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本书主义"是由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先生在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时就极力倡导"一本书主义",其含义与  相似文献   

11.
舒芜先生在《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一文中说:“对作者的‘标点权’,应该与著作权一样尊重,轻易不要随便改动,磨掉了特点。”正如人们作文要选择词汇一样,人们也是完全可以“活用”标点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情况下只有活用巧用,才能显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孙艳  海燕 《图书与情报》2006,(6):143-145
关于“书衣”,历来是有些不同说法的。 在孙犁先生那里,书衣是包书皮的代称。孙犁先生不仅给书包上书皮,还在书衣上写文章。上世纪70年代初期,孙先生利用废旧纸张来包发还的旧书,在书衣上标注书名、作者、卷数,并写些小文,以“消磨时日,排遣积郁”。在日本,“书衣”亦是指包书纸。书店店员会征求顾客意见,是否需要包上书衣。而在欧美及台湾,书衣却是指代封面上的活动书皮。钟芳玲女士在《书天堂》中说:“欧美书业的出版习惯,一般都是先出精装本(hardcover),再出平装本(paperback)。而精装本的硬壳封面外,往往还要加上一件活动的防尘纸封套,英文名之为‘dust jacket’或‘dust wrapper’,台湾出版业俗称为‘书衣’。这件书衣,其实可视为‘封面的封面’。”  相似文献   

13.
范用先生有个习惯,凡他喜欢的书,总是自己动手设计封面,或提出明确的意见(比如画出铅笔草图、标出颜色),然后交给美编制作。而这样做出来的封面,他都会留下一份整张的,未裁切的大样,贴在硬纸板上保存。久而久之,就  相似文献   

14.
扉页设计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上常常看到一些外观设计精美的书一翻开封面,扉页却平平淡淡。甚至有些还与封面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或者与正文内容漠不相关,可见,在装帧界,注重封面而轻视扉页设计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本文将就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扉页 (也称“内封面”或“副封面” )不仅是对书籍的装帧,也是对书名、作者、出版者的补充说明。它是书籍装帧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封面与内文之间起着一种桥梁的作用。它既是封面设计的延伸,也是版式设计的开始。  各出版社在扉页设计任务的安排上,常常有两种方式,或者是美术编辑设计,或者是技…  相似文献   

15.
萧乾著《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一九八五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相似文献   

16.
封面的艺术     
杨东平 《新闻天地》2001,(10):54-55
今天,显而易见地,绝大多数杂志在封面上印有图片。但确有例外。现在只有少数新闻周刊像日报那样在封面上印上通栏大标题,不过这种设计在前不久还大行其道:比如《观众》(The Spectator).在上世纪60年代还在封面印正文,但现在已经树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封面——使用漫画和插图。同时,在每一期的封面都使用图片也未必就好,但它确实能产生很多创意。一百五十年以前,封面通常只被看作是杂志的一层包装纸。当杂志内容期期更新时,出版商却并不认为定期改变封面图片有多么重要。就像Patricia kery在它的《世界优秀杂志封面》一书中指出的:"比如《海滩》(The Strand),每十年只使用同一张街景图,只有在万不  相似文献   

17.
书籍的装帧,尤其是封面的设计,历来为编者和读者所重视,在各出版工作刊物上也时有探讨、评析的文章。形式新颖别致、立意优美深远的封面也时有问世,其构思、构图、设色、意境和风格的追求,年年都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但是,通观全书的装帧,尤其把书插入书架,精美的封面被掩蔽之后,一种美中不足的感觉不禁悄然而生:书脊设计太不讲究,太不相称了。  相似文献   

18.
一个好的商品,其商标就是无价之宝;一本好的刊物,其封面也应该是读者认可的品牌。《人生与伴侣》在众多的同类期刊中,在姿态各异“美女”如云的期刊封面中要想独标特出,就必须跳出“美女”的窠臼,办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 1995年我们开始在文章内容上找出路,在期刊名称上做文章,尝试着选用一男一女的“伴侣”图片做刊物的封面。试用后,与其他刊物封面“美女”图片相比不重复、不雷同,在同类刊物中显得抢眼夺目,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从而,在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如何形成我们刊物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9.
美术书对“书感”的要求比一般的图书要高,因为它的受众是对美受过专业训练和有高要求的人.要设计出好的“书感”的美术书,需要根据书的用途决定开本,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版式,根据书中作品的风格决定设计风格,此外还要做出书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