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礼乐制度显示“礼乐相须以为用,乐非礼不举,礼非乐不能”,泰山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即皇家祭祀、吉礼的用乐范畴,其祭祀用乐是国家礼乐的延续。上行下效,泰山周边的祭祀用乐也会吸收融合这种用乐的形式,即传统音乐制度下御用向民间发展。在泰山岱庙中发现的《玉音仙范》乐谱手抄本其包含的乐曲曲名有好多是和明清时期国家礼仪用乐的乐曲曲名相同,在泰山周边的地区至今还在传承着。民间是传统文化能够原样保存的最好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礼乐文化指的是以"中和"理念为核心,通过继承和发展礼乐传统所自然形成的艺术和美学相融合的文化。礼乐文化能够促使幼儿"恭养"礼仪、修养"乐德",获得更好的社会发展,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当代幼儿音乐美育还有待开发,要把礼乐文化融入到现代幼儿音乐美育中去,需要从提高师资力量、开展活动、课程教学、硬件投资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3.
民间鼓吹乐研究是地方乐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徽州当地农村的婚丧嫁娶等民俗事象及活跃其中的徼州民间鼓吹乐进行田野考察,通过田野记录和分析,剖析其音乐主体及其形态,发现鼓吹乐在徽州民间礼俗中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徽州民间鼓吹乐也产生了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黔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来源于民间,是重要的民俗事象,同时傩戏傩文化也以不同的形式融于黔北仡佬族节庆习俗、诞生礼仪、婚嫁习俗、丧葬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成为仡佬族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民俗与傩戏傩文化的关系中,体现出黔北仡佬族人多神崇拜的自然观和庄重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乔林烟花火龙"是广东省揭阳市古老的汉族民间民俗舞蹈,始于明代,历经六百春秋,融舞蹈、服饰、潮乐、武术于一体.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变迁、符号系统、艺术表演等渗透出丰硕的龙文化基因与礼乐内涵.寻找"烟花火龙"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和谐衔接点,让更多年轻人去热爱它,传承手艺、传承智慧,更传承精神.用科...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书仪》中制定家礼的原则是既以经典为本又从俗适用.首先,司马光从六经和其他经典中重新发掘礼仪精义,复兴儒家的礼乐精神.其次,司马光制礼始终秉承“以俗合礼”“以礼化俗”的原则,对于合乎民情、有利教化的民俗,采取与时俱进的吸纳态度,对民间恶俗及不利于家庭和谐和国家治理的民俗,采取坚决抵制和反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临洮地区的庙宇祭祀音乐是歌舞乐形式的一种道教祭神活动。它源于道教祭神活动,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长期流传在民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北民间艺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表演者多由临洮地区被称为"师公"的专职人员表演。由师傅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演形式逐年简化甚至逐渐消失。本文对这种传统歌舞乐一体的独特民俗文化试作记录整理并综合评述这种民俗文艺形式。  相似文献   

9.
礼乐文明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文献不足的问题,人们对商代在中国礼乐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论述很少.而商汤桑林祷雨为史书多处记载,是有商一代关于礼乐记载较多的事件.从此入手探讨<大濩>乐与<桑林>乐的关系兼及论证了阳城县为桑林祷雨的地望,认为桑林祷雨及<大濩>乐的制作反映了商汤把以民为本的道德准则和上帝的意志结合起来的治国思想,其中德治是其核心.认为商代礼乐的功用虽然仍以巫术宗教礼仪为主,但是也已经开始向治国和教化的工具转变.因此商代是我国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礼"的起源与原始祭祀活动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程序与礼仪演变为一种规则与规范,以协调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于是就产生了作为最初社会规范的"礼"。作为最初社会规范,"礼"起源于对神、对天的祭祀;其敬畏神灵、崇奉天帝的意义与"人神"之间、"人人"之间相互尊重、尊敬的精神,遵守公序良俗等等内容是通过祭祀礼仪得以传达的,所以,祭祀礼仪也就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礼乐教化"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