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抽象体现。宗堡建筑是藏族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中世纪吐蕃王朝衰落后,各分裂割据势力各自为政,在藏地各区建起了集军事和宫殿一体的建筑城堡,形成了宗堡建筑的雏形。十四世纪帕竹政权的强盛后,修建十三座宗堡建筑作为其地方行政机构,宗堡建筑正式形成,并成为西藏地方行政机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方红梅  陈云 《文教资料》2012,(5):129-130
微博是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深受学生喜爱。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这一新平台,与时俱进地推进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本文在研究微博与学生生活和微博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微博进行学生管理的层级结构和一些具体实施方法,以利用微博创设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新平台,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和教导学生。  相似文献   

3.
安顺屯堡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史证应“调北征南”之需,安顺四境即屯田设堡,但安顺屯堡的形成并非一次完成,也不会一成不变。其次论述安顺屯堡的三大优势,是为屯堡文化形成和传承的重要原因。再次说明安顺屯堡的变易性和阶段性,特别申明以“咸同之乱”为界,应分为传承和演进(如云山(屯土)和本寨)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界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化产教融合是主线。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层壁垒实质是文化的冲突,表现为两种文化的属性对立、目标追求差异和范式冲突。破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促进文化自主转型、打造文化创新平台、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是其路径选择。提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更是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促使高职教育由对接产业走向引领产业,营造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安顺屯堡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首先史证应"调北征南"之需,安顺四境即屯田设堡,但安顺屯堡的形成并非一次完成,也不会一成不变.其次论述安顺屯堡的三大优势,是为屯堡文化形成和传承的重要原因.再次说明安顺屯堡的变易性和阶段性,特别申明以"成同之乱"为界,应分为传承和演进(如云山(屯土)和本寨)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和新平台不断出现,使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博客(Blog)作为信息社会发展一种新平台,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一种重要资源和辅助工具。博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积极作用,在促进师生互动和学伴交流、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也有显著优势。科学有效利用博客,对于推动学生学习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层次性、时代性、广泛性、包容性等共性特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为例,加强与福清市丰富的城市文化互动,通过构建文化创新平台,创建文化传承平台,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实现二者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六堡茶作为广西地区重要的茶类,以其独特的“红、浓、陈、醇”及“槟郎味”等味美特征驰名岭南和海外。从文化的视域来观照六堡茶的味美特征,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六堡茶特有的味美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化六堡茶史的研究,扩大六堡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学艺术课程以及大学生主体、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寻找红色文化如何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行途径与方法.在高校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结合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学艺术课教学之中;把红色文化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现代媒体搭建红色文化教育新平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宣传教育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民族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在北京市世界城市建设中具有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宜居城市、整合社会精神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北京市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应努力建立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整合宣传教育工作合力、加大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宣传教育新媒体新平台、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努力推进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研究是提高茶产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普洱茶文化研究的现状对比,指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严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六堡茶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六堡茶文化研究机构设置、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打造"中国六堡茶名茶茶城"、打造"中国六堡茶都"、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作多种形式的六堡茶文艺作品等主要对策,总结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借鉴"普洱茶模式"过程中切忌盲目照搬,要精确、深刻提炼出六堡茶精神,形成"天下六堡"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六堡茶是南岭民族走廊区域瑶族、汉族等民族茶文化互动传承的历史产物。元代至大年间,粤北的瑶族群众应约入苍剿贼,茶叶产制的传统与习俗随即以民族文化互动的形式在六堡当地及周边的贺县、昭平等地流传和延续。十九世纪中后期粤商的运作,既加速了六堡茶的商业化进程,也为民国时期及以后六堡茶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挖掘和还原六堡茶被遮蔽的悠久产制史,讲好茶文化的民族故事,用真实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将加速六堡茶的产业振兴,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17,(3):89-92
凉亭是湘粤古道上重要的附属建筑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和人文精神。通过考察栗源堡青石回凉亭,对凉亭的规划选址、空间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社会功能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依据,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福泉阳戏是一种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来反映福泉人民的生存方式、价值理念和情感体验的优秀乡村文化。在新时代还保存完好的阳戏主要分布在福泉的马田、沙子坎、谷龙、大坪、龙昌高堡、地松街上和黄土哨等村寨。它来源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长期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最终凝聚成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艺术,体现出文化、经济、社会、教育、审美等多重价值。同时,为了发挥福泉阳戏文化更大的价值功能,我们在传承阳戏文化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立足于新时代地方旅游经济的开发和个体人文修养的提升,促进和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文明振兴。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在平台上顺利开展,既是保证高校党的建设有效进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实需要。然而,目前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党建工作也存在着认识偏差、形态纷呈和变动性大等困难和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党的建设在当前已经被提上了高校党建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全和完善平台的党建工作:一是要明确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目标定位,二是要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的党组织体系,三是要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6):13-18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变迁,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和多重表述,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归属和族群认同。社会变迁与族际互动引发了一种文化趋同化的现象,具有消解族群边际的意义,同时又在不时地加强自我认同,这就使得族群认同呈现出一种多重表述。文章以裕固族汉语区的前滩村和黄泥堡村为考察对象,用口述史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的交流之所、交锋之地。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打通网络宣传教育新途径,搭建服务广大师生新平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基于自然属性视角、社会属性视角、教育属性视角出发,全面分析和理解“什么是学习”,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互动、学习动机存在着“四维度”的反思命题。以此职业教育学习论的路向应该包括:以“社会”为核心,搭建“多元跨界”的学习内容新平台;以“开放”为理念,建构“多维扩展”的学习方式新平台;以“对话”为方式,创设“多维互动”学习情景新平台;以“幸福”为目的,生成“个体完善”成为学习内驱动机新平台。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大众传播究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价值的传播。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  相似文献   

20.
村落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乡土社会人群聚居、生息、生产的地方,几千年来形成的富有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村落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宝藏,蕴涵了宗法时代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的内容,凝聚着华夏祖先的智慧和心血。村落的结构和面貌是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而成的。本文着重以山西榆次六堡村的民间信仰、宗族祠堂、饮食文化及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对古村落进行初步探索。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它不仅是建筑的实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地方精神的物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