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下许多电视媒体“把关人”及各类电视从业者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有关媒体调查机构提供的收视率,当作检验自己工作业绩的最重要甚至惟一的、决定性的标尺。但盲目地追求高收视率,将会陷入“收视率迷信”,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引发“收视率”调查的“暗箱操作”,失去收视率调查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既然各电视媒体的“把关人”如此重视收视率,为了得到较高的收视率数据,出于利益  相似文献   

2.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09,(18):29-30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3.
诸佳英 《视听界》2008,(1):66-67
身为电视人,被问得最多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你们的节目收视率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二是,“听说你们电视台又在改版了”。收视率的统计是个技术问题,好解释,“怎么又改版了”倒是个不太容易答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收视率,电视行业永远不得回避的一个话题,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兴衰发展而存在,是评价某个节目受众市场大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电视节目组招商引资、维持自己节目发展的资本,成为行业的硬通货。由于收视率对每一家电视台的生死如此重要,因此收视率的调查衍生出了一个近百年的产业。本文起手于描述美国、中国的收视率发展历程,随着中国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市场化,剖析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来弥补之前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杨效宏 《新闻界》2003,(6):33-34
“商品化必然要运用测量手段来生产商品,并且要运用监控技术来追踪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收视率是控制论意义上的商品,因为它们在促成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也建构为商品。具体而言,收视率是电视节目商品化的重要元素,但它本身也是收视率调查业的核心产品。”①“收视率”(或发行量等)看似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测量数据,是一些没有色彩、没有情感的数字,然而,一旦这些数字进入控制论体系,它们就成为有某种“生杀”大权的决定性力量,制约和左右着电视节目、版面内容等大众媒介的具体的经营策略。“作为评估观众多寡重要指标的‘收视率’,由…  相似文献   

6.
收视率导向批判——社会的醒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视率导向体现的是一种商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科学的变种向传媒文化所传递的诉求.以社会科学研究面目出现的收视率参与建构了电视商业性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提供了电视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标准.如果不进行相应的反思和积极的体制探索,收视率导向的恶果将同样戕害远未达到丰裕社会发展水准的中国内地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收视率调查存在的弊端以及"唯收视率"带来的不良后果,探索打破收视率独大的格局,提出:建立收视率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不同主体人员评议、媒体关注度等在内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让电视节目回归健康均衡发展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8.
台湾媒体人林照真在2004年10月发表过一篇文章,他写道:“在台湾竞争激烈的电视环境里,收视率决定着电视人的思考……他们对一个神话深信不疑:收视调查的数字是以科学方法产生,所以是最公平的裁判,也是最高的标准。”对于收视率的狂追,最终导致收视素质  相似文献   

9.
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传媒一直都在想绝招。发掘奇闻趣事成为一些媒体的首选。然而,由于过分追求猎奇性,造成一些奇闻趣事的“品相”不好。  相似文献   

10.
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传媒一直都在想绝招。发掘奇闻趣事成为一些媒体的首选。然而,由于过分追求猎奇性,造成一些奇闻趣事的“品相”不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王红 《记者摇篮》2004,(10):29-29
自1995年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成立、1996年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诞生和同年AC尼尔森公司登陆我国之后.国内收视率调查呈迅猛发展之势,收视率市场被激活。  相似文献   

12.
在广电媒介产业化进程中,收视率数据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收视率“万恶之源”的讨论以及“抵制低俗,创绿色收视率”的呼吁.更是彰显了收视率对于广电媒介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各地收视率统计来看,民生新闻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意义上担纲“主流舆论”重任的时政新闻都带来或大或小的冲击。然而民生新闻毕竟只是电视新闻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其存在的空间。但是,从民生新闻的快速崛起中,我们也看到了时政新闻值得改进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4.
田翔 《新闻实践》2010,(6):25-29
在当下的收视率游戏规则下,收视率统计甚至都难以准确描述用户规模的波动,更不用说识别度、忠诚度的定量描述了。通常情况下,一个问题无解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换一个更大的视角,再重新审视一下,也许就迎刃而解。就好比初等数学的很多难题,用微积分解决就不在话下。那么,要破解“唯收视率”的困窘,收视率能否进行2.0升级呢?  相似文献   

15.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由该院电视系教授刘燕南博士撰写的《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收视率的专门著作。该书不仅对国内外收视率调研的发展脉胳、现状与趋势、调查技术特点、分析方法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于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如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的深度分析、电视节目制作编排的原则,策略与技巧,以及利用收视率数据制订广播媒体计划等,均结合国内外最新案例,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参考价值。《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梁昊光  倪桓 《视听界》2002,(3):9-12
在国外,收视率调查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国内的收视率调查则延迟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人尝试。收视率调查目前已倍受业界重视。收视率调查的作用和电视传播的意义收视率调查已成为介于媒介业和广告业之间至关重要的相关行业。收视率调查数据对电视传播内容及节目制作、广告商选择都起着决定作用。收视率是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估计的,这个抽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二成为测定电视节目水准的重要指标。作为美国最权威的全国收视率测定媒介公司AC尼尔森收视调查公司,其测定的方法急需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伪收视率”和“唯收视率”是目前收视率在中国所受到的两大诟病。其中,“伪收视率”指向了技术层面,是对收视率调查方式、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分析路径、应用策略等方面的质疑和探究;“唯收视率”则指向了内容层面。可以肯定的是,种种谴责似乎并不是收视率自身的错,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电视人“工具理性”意识的影响。因此,在收视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拐点,为收视率正名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杨群 《声屏世界》2001,(1):47-48
有人把电视传媒间的竞争称作“眼球竞争”,笔认为,频道竞争其实就是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电视节目只有吸引了受众的注意,才能给各电视台带来高收视率和高广告额度,才能产生较大的公众影响力。因此,笔认为,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将有助于各电视台提高收视率,扩大传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陈岳 《视听纵横》2004,(2):26-27
收视率调查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时段交易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广告压力迫使各电视台不得不重视收视率、不得不认真研究受众,以增加与广告商对话的砝码。市场需求催生了大大小小的调查公司。1999年,收视率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