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审美情趣上,中西的"惜花诗"都表达了对美的怜惜与爱护。但中国的"惜花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一种人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西方的"惜花诗"则受基督教传统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提倡人们"诗意地面对"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西"惜花诗"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中,李金发的创作成就是比较突出的.李金发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理论的影响,他的诗作表现出强烈的"纯诗"品格.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的沟通古今中西,打破日常语言后的"新奇怪丽";思想情感上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以及整体的象征.这种"纯诗"品格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粹艺术的追求,造就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招致诟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华兹华斯的《丁登寺》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同为自然诗,都表现了人与自然同化的精神。一个以神性自然为基础,一个以哲性自然为依托。不同的自然本体,决定了其迥异的风格、旨趣。对这两首诗思想渊源的分析,为更大范围内中西自然诗的比较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艳梅 《现代语文》2007,(10):60-60
海子诗歌受荷尔德林的诗学"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和在"贫困年代里诗人何为"的影响,追求"纯诗"的写作。把创作点集中在大地、麦子、天空等自然事物上,在神性缺失的年代,呼唤神性的到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他的诗中所反映的与诗密切相关的感性宗教正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自然的复魅问题",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人的回乡——对自然神性的回归,也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体是"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和人格的表现,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和人格在诗歌中又应该是以"自然流露"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在学习、借鉴中西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玄学诗在中西文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虽两者都冠之以"玄",但此"玄"却相差悬殊。文章从内涵、题材、语言风格和审美感受上来探讨名似实不同的中西玄学诗。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钱钟书先生不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并探索分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者的敏锐眼光。  相似文献   

9.
黄守友 《现代语文》2006,(12):39-40
诗是语言的艺术.古人读诗、写诗,非常讲究用字艺术.诗眼往往指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诗人一字一句推敲,读诗评诗时若轻易放过,则不能领悟诗家妙处.宋阮阅编著的《诗话总龟》记载了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冲撞韩愈,结果结为布衣之交的佳话.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新颖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相似文献   

10.
历代文艺评论家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的构成无外乎"情"与"景"两个因素,在"情"与"景"之中,"情"居主导地位,这是历代文学家在不断创作中逐步认识到的。写诗评诗要做到情景交融。"真"是情景交融的基础。"真"即自然,对生活有真知灼见,才可能写出真实、自然之语,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上每次讲到古诗,我总是力不从心,尽管诗中的那些"诗情画意"让我陶醉,那些"借物言志"发人深思,可是我发觉在讲台上的我还是"孤芳自赏".效果自然是"阳春白雪,和者皆寡",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内容,情感无法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西疯癫认识史的考察与梳理,可以发现,"疯癫"的文化义涵是异常丰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真理的代言者,又是愚蠢弱智的化身;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罪恶的源泉;既是里比多得不到释放或转移的结果,又以"失败之英雄诗"示人;既是旧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又会被动地纳入理性的严格管辖下成为现存秩序的附庸。总之,"疯癫"不是病理学或者医学事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化事实,"疯癫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的文化观念衍变中构建出来的一套内涵驳杂且呈相互背离状态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学作品中的"渔夫"形象包含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特色,揭示了中西方不同文明中不同的哲学意蕴.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与仕的两重性,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硬汉.通过中西"渔夫"形象的研究,对探究中西古代文人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从深层次角度剖析了渔夫形象文化差异对于各国文学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西诗画论之文化基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比较了中西诗画论的异同,认为中国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同源论,西方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异质论;本从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法、中西各自的诗画传统、中西诗画论产生的化背景等三个方面,说明了其成因;总结了中西诗画论各自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从诗源、诗情、诗心三个方面来说明华兹华斯归隐乡间的原因,分析诗人选择"自然""童心"作为诗歌主题的主观、客观原因,以及这两大主题的创作意义,进而对华兹华斯做出再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诚斋诗跟前代及同时代许多山水诗人一样,都取法自然,但他的诗却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他将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不着痕迹地摄入自己的诗中,并运用儿童式的思维方式独树一帜地来观察思考自然风物,使童稚心态与人生哲理巧妙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诚斋体”。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天人分裂不同,中国文化中自然既不是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也没有消失。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是对西方诗的概括,并不符合中国诗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兴趣"说是在前人"兴"与"趣"理论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新的诗歌理论范畴,它有继承,更有发展.也由此构成了严羽"兴趣"说理论的主要内涵:一是抒情本质,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诗歌最本质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二是要有生动幽美、朦胧空灵的艺术形象.三是含蓄蕴藉、虚实相生、自然浑成的诗境,且情味隽永、一唱三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自然诗创作传统,西欧直到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才创作了大量的自然诗。从整个传统来看,中西自身诗在美学境界上也存在着极妙而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别,即中国自然诗创造了“无我之境”,西区自然诗创造的是“有我之境”。关于这一点,通过中西方自然诗人中最具代表性扫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从更本质上说是两个化传统的差异,即中国有着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欧则主要是“天人相分”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