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学习古代诗文的时候,有时要遇到对年龄的称呼问题,这里就作个简单介绍: 龆龀(tián chèn)_龆龄、龆年、髫年、总角:表示幼年。弱冠:表示男子二十岁;及笄,(jī)、笄年表示女子二十岁。而立:表示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  相似文献   

3.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15岁,会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簪子,表示已经到了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语出《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4.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男生20岁戴帽子”,“女生15岁用簪子插住挽起的头发”,再说明白一点,这就是古代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5.
正1.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来因此以"垂髫"指童年。B."及笄"指古代女子至二十岁时,会将头发簪起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及笄表示女子成年。C.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用"豆蔻年华"指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D.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弱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年龄已二十。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的名字,古代叫名。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家族中的长辈或有地位的人取的;“字”则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过象征成年的、类似于今天的成人仪式的“礼”(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后再取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婴儿时期有“乳名”,有的列入学年龄另起“学名”,有人即以此作为一生的“正名”或“大名”。有些人还另选“表字”,作为庄重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结发加冠,取字行“冠礼”;女子15岁,结发加笄,“行笄礼”,取字。这都表示已经成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包含着不少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8.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时取字。古人为何既起名又取字?概括起来原因有三:第一、取字标志成年,开始走向社会,成年后男娶女嫁,可以结婚生子了。看“字”的形体,上面是房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11.
女子爱美,因而与服饰文化深深结缘,这从古代女子称谓中便可略见一斑。及笄、笄年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一头锐,一头钝。最初是用竹子制成的,后多用骨角、象牙、金玉等制成。古代女子十五岁要举行成年礼,即笄礼,就是把头发梳拢起来,挽个髻,插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相似文献   

12.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传统习惯,喜欢用一些特别的字来表示年龄,这样看来似乎多此一举,但却是有典故的。男子十三称为“舞勺”,十五称为“舞象”。它们出自于《礼记》,《礼记》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也就是说,男到十三开始学乐,诵诗,舞勺。“勺”是古代一种舞蹈。舞象是一种武艺,成童舞象即十五岁即可以学习这种武艺了。女子十五称为及笄,笄是束头发的。此词出于《礼记》“女子十有五而笄”,即女子十五岁可以把头发束起来了。三十岁称“而立之年”,这出自《论语》,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相似文献   

15.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在周朝前后就有了“成人礼”。《礼记·冠义》载“:古者冠礼筮(shì)日筮宾,所以敬冠事。”男子20岁加冠,称为“冠礼”,女子15岁插笄,称为“笄(jī)礼”。加冠、插  相似文献   

17.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 ̄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3.齿龀。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林黛玉进贾府》)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6.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年五年而笄”。7…  相似文献   

18.
古人除了自己的名和字之外,有时候还给自己起个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称呼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古代,一个人的名是产生最早的,一般来说,它是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由父亲所取的。字是一个人成年的时候所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为成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成人的概念,在儒家之前就存在。古人最早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这个概念的。首先是从心理方面来界定的,即要行“礼”。根据古代的礼俗,男女成年都要举行仪式,男子称“冠礼”,女子称“笄礼”,而且这种礼节很重要。具有首要性、神圣性和严格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读书札记     
近读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本)之《焦仲卿妻并序》,发现其注释甚有未安.鉴于该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巨大影响,为能更准确地把握理解诗歌原义,笔者谨将一得之见芹献于下;1.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朱本注曰:“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把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以下简称林本)亦同此注.按,结发有指成年义,无误.但此处注为该义,却未达一间,毕竟成年与结婚是不同的两码事.同枕席,即同床同枕亦即男妇女结合,宋玉《高唐赋》:愿荐枕席.虽然成年是结婚的前提,但并不可把二者相提并论.又,古俗礼,成婚之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