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展开了全新解读。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是一种以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具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布洛赫的解读一方面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克服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经济决定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关注伦理价值,这种解读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追求人类解放的基本精神,其思想局限也是较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布洛赫要求重建作为解放与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他发现人的希望、梦与美好未来的理想等事件是对一个自由的、非异化状况的预言,"尚未"逻辑揭示出当对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展开批判时,并不仅仅意味着解蔽与祛魅,它同时意味着显露与发现蕴藏其中的革命潜能。布洛赫对革命主观条件重要性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客观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拨。他借助具体的乌托邦范畴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暖流"与"寒流"、社会主义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紧密结合在马克思的革命事业当中。  相似文献   

3.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倾向于人本主义,持的是人道主义思想.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成了他众多著作所围绕的中心,针对人的全面异化的现状,他提出了"爱欲解放"的拯救方法,用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影响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4.
非理性人本主义企图通过本体论的重建和人的本质的重新定位,来反抗传统理性哲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漠视和束缚,把人从异化的世界里拯救出来。但其世界观的先天不足和拯救方法的苍白无力,使其没能完成任务。只有把理性和非理性结合起来,物质和精神并举,着力解放生产力,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和拯救。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那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他的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相似文献   

6.
北村的小说在1992年之后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型,他之前是一个先锋小说作家,而这之后他的小说则明显地有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内容,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了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阐述。对于这样的转型,文章就是要探讨北村小说转型的外在、内在原因以及他的小说是如何对基督教文化精神进行阐述的。同时,在这样的阐述外衣之下,我们知道了北村的真正目的是拯救,是通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精神来拯救沉沦中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7.
北村的小说在1992年之后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型,之前他是一个先锋小说作家,之后他的小说则明显地有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内容,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阐述。对于这样的转型,本文主要探讨北村小说转型的外在、内在原因以及他的小说是如何对基督教文化精神进行阐述的。同时。在这样的阐述外衣之下,我们知道北村的真正目的是拯救,是想通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精神来拯救沉沦中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8.
拯救或逍遥     
现代文学史上的"留学作家"都明显接受了所留学国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留美作家,其文化精神偏于"逍遥",留日作家文化精神偏于"拯救"。  相似文献   

9.
成尚荣 《新教师》2019,(10):1-1
随着时代的开放和现代文明思潮的冲刷,人的主体性得到更多的尊重,人的主体文化开始得到承认并逐步建构。"主体文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的成长","在根本上是人的解放的尺度,其最高成就就是人的心灵的真正解放"。课程改革解放了教师,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新的理解,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并且获得了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认识、思考和批判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庞德是一位文学大师,他杰出的诗歌艺术和诗学成就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关注.除此之外,庞德是一个永不言弃的斗士,一位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他孜孜不倦地寻求文化力量,热切盼望建立理想政府,并执着地在诗歌世界中追求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人主体情感的释放.庞德深切思索现实,试图以"精神世界"拯救混乱的"现实世界".庞德的全部人生轨迹和著书立说表明,他不仅仅是一位现代派诗人,更是一位坦坦荡荡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夕,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剧作的翻译介绍,引发了中国人对封建的性爱伦理和婚姻家庭制度的反思与叛逆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在"五四"思潮和文学中,深蕴着文化人拯救社会与自我关怀的双重情结,但随着社会改造意识的增强而忽略了国人精神与人格改造的任务远远还没有完成,不能不说是当时认识上的一种偏颇和误区.  相似文献   

12.
尼采认为人生本质上是恐怖与苦难的深渊,但从古希腊文化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使希腊人能够获得生命意义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以及由两者结合而产生的悲剧.尼采认为生命通过艺术而得到拯救,他提倡一种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自由和生命欢乐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3.
在狂欢理论中,巴赫金对物质存在的关注度不高,甚至说没有关系。他在颠覆现有存在的众多束缚中,始终期盼一种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彼岸,一种十分抽象的宗教精神上的东西。在诸如"交替与更新"、"肯定与否定"、"第二种生活"等看似对立的二元论概念中,巴赫金都赋予其精神解放的深刻内涵,从而在人性追问中,显出人类生命诉求间的原初样态,在狂欢中寻找人终极的归宿,在颠覆中期盼人的精神解放,彰显一种宗教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4.
林钊 《教学与研究》2021,(10):56-64
"犹太人问题"的核心是犹太人如何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获得解放,犹太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犹太人而获得解放.鲍威尔给出了同化主义的解决路径,要求犹太人和基督徒摒除宗教的特殊性而同化为"人".针对这个启蒙主义的方案,马克思另辟蹊径,他通过对政治解放的剖析改变了问题的提法,指出犹太人无法在现代性中获得解放,要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超越现代性.犹太人在经历政治复国主义和文化复国主义的争论后最终重建以色列,但犹太国的重建并不是解放的实现,因为他们没有走出现代性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启示在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苦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必须同时获取和扬弃现代性.对于正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来说,需要谨记犹太人的教训和马克思的教诲,需要在超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之上谋求中国人的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原本想通过白雪这样的人物来拯救现代文明的焦虑,或者说拯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生存困境。他把白雪当成一个圣母来塑造,寄托作者无限的理想,可白雪在现实中的处境,使贾平凹深感力不从心,他深知这只是他精神的乌托邦,只是一首无法回避的历史挽歌,但他仍然执著前行,去寻找精神的自我慰藉。  相似文献   

16.
恩斯特?布洛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希望”思想和乌托邦哲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未来哲学”风格,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布洛赫通过对“希望”思想的阐述,提出了人作为乌托邦精神的主体,正是由于内在对“尚未”的不断追求,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才能具有外化的革命的行动力量,进而实现对具体乌托邦人性世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核心是"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它不是悬浮于高阁之上的标新立异的空洞理念,而是扎根于学校现实土壤的生命意向、精神风尚、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只有熔铸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里、过程中,才能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恩斯特·布洛赫提出了以“尚未存在”本体论为核心的乌托邦精神和希望哲学.希望哲学继承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批判精神,力求构建以“人道化的世界”为本质特征的“具体乌托邦”.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对现代人所面临的异化和物化的生存困境做了深刻的剖析,并通过弘扬人内在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乌托邦精神以实现世界的人道化.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和乌托邦精神对我们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对"乌托邦之灵"的追索是布洛赫早期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他的《乌托邦之灵》中,布洛赫将这种追索建基于过程哲学视域内的"尚未"概念,借助"生活瞬间的黑暗"这一宗教神秘主义意象,把最终的希望指向了主体内在化的自我相遇。这种自我相遇是乌托邦之灵对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是回归灵魂深处的自我救赎。布洛赫的这一思想,看似玄妙,实则颇具现实考量。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