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文化批评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其理论中的历史意识才能够深入理解他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批评以及文艺理论。论文从"对理论及作品的历史化"、"历史与现在"、"历史与文本"三个方面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个案 ,论述后现代社会中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特点和贡献。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评论的基础上吸收、整合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詹姆逊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马克思主义阐释的优先权 ,同时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与形式主义批评加以综合 ,建构“社会形式诗学”;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在后现代语境下重建马克思主义批评 ;这是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主要特征。詹姆逊为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对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批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诗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文化诗学与新历史主义之间的学理界限纠缠不清;文化诗学忽视历史,企图在不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哲学观的基础上空谈文化诗学;文化诗学偏离初衷,与文化研究等各种"后———"理论新潮辩难不明;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队伍尚欠成熟。正是这四重"病根"使文化诗学陷入了二次"消亡"的危险。本文提出了三种突围困境的理论对策:回归文本、重提经典;立足史料、沉潜历史;重建历史文化语境,对"不在场"的"症候性"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4.
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枇评理论,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化、不可分析性与詹姆逊对后现代文本的深度挖掘形成矛盾,后现代文化中距离的消失与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理论形成矛盾;詹姆逊文化批评是后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想象性把握,对社会矛盾的虚幻解决,这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形成矛盾。企图在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在后现代的碎片与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调和,使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处于理论的建构与自我解构之中。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建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这一阐释学的建立标志着他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学形式思想的形成。詹姆逊从"辩证的文学批评""文学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五个方面,阐释文本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张从形式着手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分析的终点与政治(意识形态)相遇,最终揭示文本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对于文本审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使形式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对中国当代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弗·詹姆逊的叙事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阐发。首先 ,阐释了詹姆逊的叙事观念 ,即“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进而论证了詹姆逊在叙事文类研究中提出的历史的、异质的文类观 ;第三部分探讨了詹姆逊所建构的旨在揭示叙事文本意识形态抑制和乌托邦幻想的辩证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7.
总体性思想是詹姆逊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詹姆逊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观念存在于文本的深层,而文化阐释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这种"否定的"意识形态,展现文本的乌托邦冲动.在詹姆逊看来,尽管晚期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物化现象使文化作品也蒙上了一层物化的幻影,但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以及变革旧有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愿望却仍然存在于作品的无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美国学者詹姆逊文化批评的理论特征,坚持文化批评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主张在马克思主义阐释优先性的前提下吸收和超越当今各种批评话语;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独到的历史见识,关注文化文本的基本政治性质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强调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文化性质的决定作用,以及对跨文化关系的审视。本文旨在通过对詹姆逊文化批评理论的认识和梳理以观照和促进我国文化批评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是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国内新时期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与国外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之间彼此互动,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文艺现象。本文以《温故一九四二》为例,从新历史主义文论批评视角如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大写历史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以及戏剧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把文本写作、阅读、传播看作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的文化活动形式,它努力还原文学文本最初的历史境遇,同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保持鲜明的文体意识,它发展了“文化诗学”观并不断形成“新历史诗学”。它促使中国批评界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改造和整合,创作上的影响主要是民间情结的显露与文体虚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戏仿是后现代小说家常用的艺术形式。詹姆逊认为,典型的现代主义戏仿已经被“拼凑”所代替;后现代戏仿是一种“没有隐秘的动机”、“绝不多作价值增删”的中性手法,是失去个人风格和历史意识的“拼凑”。剖析论者对詹姆逊理论构建的质疑、重新审视詹姆逊的理论的意义在于:后现代小说是异质多元的;并非所有的后现代文本都沉溺于自恋式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13.
"表现的诗学"理论对主题具有生成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外来现象。"表现的诗学"源出爱森斯坦诗学,同时与语义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都有着系统密切的联系及区别。由"主题""象""文本"等的结构意义联系,将批评理论部分引入全面的技术实现的尝试。"表现手法"是一种有效的描述语言,具有足够抽象性来涵盖多种艺术结构,同时也有足够的特殊性来解释众多细节和技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批评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互文性"理论下的对话原则、互文本观、读者主体性以及诗学误读互文阐释等,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平等对话的批评理念、多元的批评视角、多维的批评方法、凸显的译者主体性,这有利于消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式的两种传统批评模式,对建构系统的、学科化的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景观"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特征: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模型,以后现代历史哲学为基本纽带,以后现代文化政治为最终导向.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模型使她的诗学具有清晰的逻辑性,但也使其理论基础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她对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和文化政治策略的独特解读,也与詹姆逊等新左派理论家颇有不同,对两者的比较将大大加深我们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1月1-3日,"第八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召开,大会围绕"中外诗歌的交流与传播"、"诗歌理论:传统与现代"、"声音、视觉、表演:诗歌文本研究"、"诗歌的伦理维度"、"诗歌与族群经验"、"诗歌翻译的艺术"、"艾米丽·狄金森专题:诗歌与诗学"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会议聚焦文本批评,也关注文化批评,强调经典重读,展现出诗歌研究的学术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的文学叙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逊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他的《政治无意识》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且极富挑战性的作品。在文中,詹姆逊坚持认为无论从任何批评角度出发,文学阐释都首先并且最终是政治和“社会象征行为”。本文首先分析詹姆逊的文学叙事理论,进而探讨这一理论的理论来源,最后指出它的意义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方法有二:第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可称为是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诗学"强调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强调文学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塑造;第二,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批评,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而是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从历史的对抗中发现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压抑的异己的不安定因素,并揭示其"意识形态遏制"过程的复杂性,进而对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做出自己新的历史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五讲"当代社会思潮",要始终贯穿唯物史观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这条红线。要搞清楚社会思潮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就要深刻理解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及其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具有的重要意义。评析社会思潮要始终坚持批评精神和科学态度;评析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关键是要抓住其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