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昭和时期三大女流作家之一,林芙美子在她的小说世界里塑造了许多在物质世界艰难生存,在精神层面寻求救赎的女性形象。通过放浪来获得救赎,凭借逃离来确立女性的主体性认知是林芙美子的文学特质。一方面,林芙美子的文学赤裸裸地暴露了近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对父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另一方面描绘了女性为争取话语权进行的抗争与奋斗,体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   

2.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分析的热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有不同的形象,但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处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通过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结合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观点,揭示女主人公伊芙琳和爱米丽·西尼考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附属地位,并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林芙美子是横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的女作家,活跃于昭和时期,一生经历坎坷颠沛流离,当过女仆、下层工人以及店员等,饱尝了社会的艰辛,然而这些阅历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第一手材料。1928年以发表长篇小说《放浪记》崭露头角。1948年凭《晚菊》获得第三届女流文学奖,标志其小说写作手法的成熟。本文试通过分析林芙美子《晚菊》中女主阿欣的刻画探究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也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男权宗法世界里的女性,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白鹿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作家性别立场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金锁记》和王安忆《长恨歌》都是以传统女性为书写对象,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悲剧。通过对比曹七巧和王琦瑶性格命运的相似性,从男权社会意识和女性心理痼疾两个角度梳理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从而可以看出两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着眼点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菲茨杰拉德的著名短篇小说《重返巴比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发现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权中心价值观下的产物。这些女性形象,无论是“强势”型,还是“受害者”型、“天使”型、“堕落”型,都是男权文化下的消费品形象,与此同时,这些女性形象模式也表现了社会对于女性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8.
“母亲”形象的书写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同族男性的性别压制下,黑人母亲形象的书写不仅被白人话语异化,还受黑人男权话语的扭曲。本文通过解读《对立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思考“圣母颂”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母亲这个被抹杀了“自我”意识的“他者”怎样迷失于男权文化中。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海明威和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硬汉精神的男性形象,而他们笔下的女性往往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她们不是被“神圣化”就是被“天使化”,通过对比两位作家对女性的书写,我们发现两位作家都深受男权思想影响,存在着强烈的男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林芙美子是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女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浮云》以反战争和爱情为主题,通过林芙美子细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战后颓废混乱的社会状况和男女不同的爱情观念。基于此,以小说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突破口,对林芙美子的爱情观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如题眼的喻言所示,《玫瑰门》以苏眉的叙述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文革"这一特殊年岁中沉潜的、色彩各异的三代女性形象。所有的门都是冰冷的拒绝又有一种妖冶的诱惑:司猗纹如同妩媚狰狞的罂粟花,在向男权社会的谄媚中耗尽一生;竹西对自我力量的肯定彰显了卡门式女性形象,邪恶地反抗父权;叙事者苏眉则以分裂式成长的代价企图为痛苦中挣扎的女性寻找出路。铁凝《玫瑰门》的女性文学以审丑的态度书写了男权中心社会的女性遭遇,恰恰隐射出人道主义温情背后的苦楚,以及女性在寻求"第二性"姿态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12.
《心经》是收录在张爱玲《传奇》中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许峰仪与三位女性的感情纠葛,着重叙述了一段畸形的父女之恋。小说具有典型的弗洛伊德理论的色彩,同时又成功刻画了三个相似又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同时突出三位女性不同的特点与形象,探究在男权主义下女性地位与主体意识的空间与成长。  相似文献   

13.
王曦 《考试周刊》2012,(6):24-25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在父权社会受到的禁锢。《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怪物这一形象与男权社会的代表弗兰肯斯坦的斗争,集中体现了这种矛盾。同时,利用“封闭意象”体现了女性所处的现实环境。女性哥特小说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死劫》、《红颜》三部当代女性电影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和肆意的“阴性书写”观察社会,观照中国现代女性生存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在男权依旧膨胀的现代社会,女性电影的探索历程势必是艰辛、漫长和充满矛盾的。讲究方法策略,正视性别问题,重建个性尊严、自由平等的社会正义,这理应是中国当代女性和女性电影共同的理想彼岸。  相似文献   

15.
女性形象是历代作家共同的创作资源.但由于受政治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困扰,当代作家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很难进入本体论的范畴.通过对“男女都一样”性别遮蔽下的女性形象、“木棉”式的理想主义女性形象、“灵与肉”交融的自审者女性形象等人物形象的解析,可以梳理出当代女性创作题材中女性形象嬗变的过程及其嬗变的症候.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一直以来,刘震云因深邃的主旨立意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备受大家关注,但鲜有论者提及其写作中的男权意识。在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中,刘震云意欲以一本书的方式去接近李雪莲,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理想女性形象。但有意识的女性观照与无意识的男权书写相抵牾,形成了新作中关乎李雪莲形象的系列悖论。  相似文献   

17.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 ,它表现了女性对男权意识的抗争。欧里庇得斯以女性创作的视角突破了男权意识中的女性价值审判 ,突出了个体生命的意义。同时 ,作者借用美狄亚这一形象 ,表达了对“异化”文明的抗争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论者多以这些女性在爱情、性爱方面表现出来的大胆、主动为依据来论证作者进步的爱情观、性别观。考察这些女性由“荡女”到“圣母”的转变过程不但不能得出如上结论反而确证着作者强烈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以"南京"为主题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热议。而在日本侵华期间,也有一些南京主题的文学出现,这其中就包括林芙美子的『女性の南京一番乗り』、『南京まで』『黄鶴』等以中国南京为背景和舞台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作为"记录皇军不灭之战功,建构战争文学之高峰"的日本"笔部队"中两位女作家之一的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在举国迷狂的战争宣传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由于几次访华的身份、时期及背景不同,她的中国印象也由喜爱变为敌意。昭和12年12月31日林芙美子作为《每日新闻》的特派员在南京大屠杀刚刚结束后抵达南京,面对惨绝人寰的事实,却为迎合当时日本的国策,而写出种种与事实不符的报道,扭曲战争的真相。因此,林芙美子笔下的中国人形象是负面和丑恶的。目前,在国内对于日本国策文学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对于日本女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南京主题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一系列小说为例,解析小说中的南京主题,揭示日本女作家在战争背景下的精神选择和扭曲的心路历程,从而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进行批判,以史为鉴,进一步探讨战争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女勇士》反映了几个华人女性向传统的中国男权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她们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勇士”的形象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的形象在许多方面还是体现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既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