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导语 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顺利跨过鸿沟,没有哪一种人生不需要苦难助跑.苦难于我们而言.不单是阻力,亦是动力。昂起头采.笑傲苦难,用苦难武装自己的人生:用苦难给人生插上奋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人生的苦难主题。一方面人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逼迫会产生苦难,另一方面人又会在命运面前产生种种生存焦虑,这样的结果使得人在面对死亡时,只有靠忍耐和温情来作为消散苦难的救赎途径。余华在不忘先锋精神同时,以写实方式对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4.
《边城》之美。不独在湘西风光、民俗人情,更主要的是它呈现了一种优美的人生形式。人生.有多种形式:幸福的,苦难的;高尚的,卑下的;优雅的,酷烈的。人生形式的不一代表了人与所处世界关系之种种,而《边城》呈现给人们的,正如作者沈从文所说。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人的一生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难。如果说生命是一块黄金。那么苦难就好比黄金那绚烂夺目的光彩。苦难能够使人生鲜亮光彩,也能够使人生一败涂地。乐观的人勇于接受苦难,敢于挑战苦难;悲观的人只会一味地逃避,埋怨世道的不公。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黄州乃苏轼人生之一大转折,苏轼在厄运来临时,能够直面人生苦痛。他的处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能够正面人生风雨,化解伤痕,用超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伤痕。在黄州,他咀嚼了种种人生况味,对人间的罪恶和苦难,他用趋于至美的良知去对待,经过短暂的挣扎调适,能够直面苦难。  相似文献   

7.
唐新春 《今日教育》2007,(7S):86-87
人从呱呱坠地起.似乎就是为了品尝造物主为你备好的一杯浓浓地苦酒。走过曲折的人生旅涂.回首时.苦难常常是最深刻的记忆。面对苦长乐短的人生,我们如何去体验这种苦涩?  相似文献   

8.
人生遇见苦难,最能启发人思考。苦难主要是人犯错的结果;是一种对犯错人的提醒和管教;是一种对思想、情感和意志的考验和试验。但这些苦难对人的一生都有益,不是白受的。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主题,又从《圣经》和盐的历练探讨和思量人生,引导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们重视人生中受苦的益处。  相似文献   

9.
李雁 《文教资料》2010,(28):12-13
朦胧诗创作显示出浓重的“苦难”和“希望”的精神。它从政治与人的生存关系入手,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思考“文革”十年乃至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偏差与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新时期种种苦难的情绪的背后。还存在一种“希望的原则”,苦难被希望拯救.因而显示出鸟托邦精神的渗透。它由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基点所支撑.即由历史理性和人的主体信赖而建立的历史信赖,使苦难书写呈现正剧的色调。  相似文献   

10.
无需预知     
一天.我们几个朋友聊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人生是否需要预先知道今生的苦难? 一位朋友说,如果可能.他愿意预知一生的苦难。因为多知道一点.就能对自己的人生多一分把握,是好事。比尔却突然大叫了一声:No。  相似文献   

11.
梅洁的自况体散文集《一种诞生》描绘了一组“十堰人”的形象。这组“十堰人”共同的形象特征是:苦难的人生.顽强向上的精神和纯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缺憾”《现代汉语词典》作“不够完美,让人留下遗憾的地方”解。本文认为,凡是人生的圆满幸福以外的种种挫折、不幸、苦难等统统称之为“人生的缺憾”。纵览中外文学史,似乎有这么一条规律,即文学与人生的缺憾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的缺憾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文学又为人生的缺憾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可以这么说,离开了人生的缺憾,我们的文学艺术不知要逊色多少倍!反之,离开了文学,我们的人生不知要变得何等的枯涩!可是,我们平时似乎对文学与人生的缺憾这个问题重视得不够,  相似文献   

14.
天凉好个秋     
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如果你能从苦难中省悟到什么的话。作者在短短十几年的人生中饱含着骨肉分离的痛苦——母亲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了她。这是不可原谅的,至少在她眼里是这样看的。  相似文献   

15.
读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丹柯》,灵魂不为之震撼的人很少吧。之所以写出作者完全的笔名,绝不是要炫耀.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内涵:“高尔基”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巨大的”.“巨大的痛苦”不是为个人的不幸遭际.而是为了某个集体、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知和苦难,《丹柯》何尝不是作者悲悯人类苦难、渴望引领人们却又遭遇猜忌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写苦难的高手"的阎连科早年人生道路充满坎坷,而他描摹农村人的苦难以及与之进行的命运抗挣,和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他个人生活经历对他小说书写苦难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一《最贫穷的哈佛女孩》是根据美国"奇迹女孩"莉丝·默里的自传改编的一部纪实影片。影片通过这位在纽约贫民窟出生,饱尝了人生种种辛酸苦难的女孩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走进哈佛大学的传奇经历,体现了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凭借自己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来改变人生,创造生命奇迹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8.
《悲惨世界》与《活着》均着意于表现人类充满苦难的人生,并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一生来探讨人应当如何活着的永恒话题。《悲惨世界》与《活着》在人文主义立场及表现苦难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冉阿让和福贵不同的人生轨迹与归宿显示出中西迥然不同的传统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诗化人生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  相似文献   

20.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