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白鹿原》,并结合产生的背景分析其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以揭示作者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即对日渐消亡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传统宗法文化和儒学文化的不舍与眷恋。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出现了一种将现代文学史的上限一再前提的倾向,已严重危机到学科本身的生存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指它是对古典文学的全面超越,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它的上限应划在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时期:首先,以《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和《人的文学》等文章为标志,开始了对古典文学彻底而自觉的“清算”。其次,在“清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观念,从理论上划开了一个新的时期。再次,文学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系列从内容到形式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是划分现代文学上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喜华教授《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一书以独到的眼光从当代英语作品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贾斯汀·希尔的中国三部曲——《黄河》、《品梦茶馆》和《天堂过客》作为研究对象,作者借希尔作品对东方主义偏见的超越以及对传统西方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解构,展望了在全球化时期异质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达到和谐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化系统发生根本性变革、文学被重新定义的年代。这一时期,文学的雅俗碰撞尤为激烈,雅俗内涵变化尤为频繁。从《新小说》到《玉梨集》,从《小说月报》到《礼拜六》,从京派到海派,每一次文学雅俗身份的重新确认,都是文学对自身的一次再定义,是该时期文学价值重建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雅俗制衡,构成该时期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演进。  相似文献   

6.
文化批判中,许多人把包办婚姻看作是传统文化结出的恶果,然追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至少在先秦时期,婚恋自由还是部分存在的,这是《周易》,《周礼》,《诗经》,《左传》等典籍中都可看到,而孟子其“父母子命,媒妁之言”只是就求仕应以其道所设一喻而已,谈论中心绝非婚姻,因此,才能观先秦婚恋全貌。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诗教的传统,从《三字经》、《龙文鞭影》等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传统文化在启蒙文学读本中的渗透。20世纪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从童诗开始的,如叶圣陶的童诗创作接受五四文化潮流影响,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因素进行了有力的揭示与否定。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体裁来说要薄弱一些,但仍涌现出以金波、雪兵、王宜振、邱易东、谭旭东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佳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乐谱的记谱形式所具备的功能特征不尽相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各有侧重。“曲线谱”记谱,包括汉族地区流传下来的乐谱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记谱,这些乐谱以其简洁明了、易学易记、形象生动等特点,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具体需要,体现了乐谱的备忘录功能。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接受西学的三个阶段为维新运动时期、流亡日本及海外时期、一战旅欧时期。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影响最大时期还是在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和《国风报》时期。这一时期,他一方面提升了报刊的水平,一方面对西学的了解更为深入。梁启超利用近代报刊传播西学对国内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一生中前期传播西学,晚年对西学进行反思,立足点都在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力图使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不断自我更新,能够迎接近代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指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物质和精神上人们“创造”的那部分财富的总和。文化的概念十分广泛,在文化中存在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也就是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在外国所谓“大传统”常指封闭在学校或教会里的上层传统文化,而民间文化则是民间一种通俗文化,或民俗文化。在中国如《诗经》里的雅颂是庙堂文化,加上民间搜集的民歌“风”是把民间文化上升为精英文化了。中国上层文化消亡甚多,保存下来的大量是民间文化或从民间文化提炼上来的精英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所要弘扬的祖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举起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突显出这场运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在某种层面上,这场运动折射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势。这场文化运动无论是对当时的社会,还是对当今中国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是当时社会变动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变革.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来指导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白话文运动、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展东西方文化的讨论等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目的是要为中国确定一种能够指导社会前进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变革思想代表着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副刊的发生发展自始与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五四"时期,为了进行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导致了人们对副刊性质和作用的新的认识,从而带来了副刊的变革.从"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副刊的嬗变,我们可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它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它对"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从一个侧面窥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While more and more teachers from Western culture teach in China,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t cultures of learning in China's teaching context and Western teachers' views on the Chinese cultur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have been rarely conducted.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particularly Western teachers' viewpoint on Chinese culture of learning. The conclusion suggests tha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be aware that culture is just one of man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avoid stereotyping and simplistic views with regard to culture of learning, though general trends and patterns may exist among a certain type of culture.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者,一方面以推翻儒学的统治为旨归,致力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利用西学来裁剪中学,达到了中西融合的效果。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对推进中国学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和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建设和发展先进革命化的进程,表明了遵循中国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中国先进化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尊重革命化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按照先进化发展要求正确对革命化传统;按照以德治国的要求,吸收并弘扬革命道德传统,形成与社会主义先进化相一致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努力创造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老区新化,是弘扬革命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社团机构,讲学社存在的时间并不久,但就在它短暂的生命里,它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体现了一种敢于改变的精神。四大名哲的演讲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思想,给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借着五四的浪潮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中国的文化同时通过演讲者得到了传播和发扬。讲学社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学习的契机,在学习中我们的民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