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凤阳花鼓做出新解:凤阳花鼓原为"三花",因历史发展与区划变迁,现仅存一花——"双条鼓";凤阳花鼓与《茉莉花》的源流之争,为地方利益驱动,而非学术课题;《凤阳歌》长盛不衰,奥秘在歌曲的情绪和风格以及节奏上的快慢之分。  相似文献   

2.
凤阳花鼓戏虽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整体来看,其发展的境遇一直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它作为地方戏种艺术发展上的先天不足,也与政治经济环境忽视对它的保护和学界长期忽视对它的研究有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有的学者)以为"凤阳花鼓戏"就是"凤阳花鼓",其实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凤阳花鼓戏一旦灭绝,我们对整个"凤阳花鼓"的认识将会是片面的、肤浅的,以后也将很难认识伴随着整个"凤阳三花"所形成的凤阳花鼓文化。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为濒临灭绝的凤阳花鼓戏提出真正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凤阳花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2006年申请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凤阳花鼓艺术发展与明王朝的兴衰紧密联系,其文化起源、艺术形式以及作为一种输出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点。凤阳花鼓的当代创作、演出和文化研究也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常态下,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使命进行深度解读将在凤阳花鼓的艺术发展和传承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业已成为国家层面、各级政府层面必须面对的问题,打造以凤阳花鼓为精品文化旅游品牌的策略符合时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构建和发展文化旅游品牌不仅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有利于风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在现今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凤阳花鼓舞蹈动作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凤阳花鼓舞蹈艺术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其舞蹈形态,而且要研究产生凤阳花鼓舞蹈的社会和自然等环境因子。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产生与其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凤阳花鼓典型舞畴因子、影响舞蹈语汇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逐一分析,阐述了凤阳花鼓舞蹈动作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凤凰崇拜语境中的凤阳花鼓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田野调查出发对凤阳花鼓进行透视,探究其文化生境的历史发展,发现凤凰崇拜在凤阳花鼓各个时期的具体体现,了解凤阳花鼓的现状,进而对凤凰崇拜进行解读,开掘深印在民族底层的自然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7.
作为非遗项目的实践主体,传承人是推进凤阳花鼓艺术向着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的角色内涵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意义,凤阳花鼓传承人与理想角色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因此,只有厘清凤阳花鼓传承人的角色期待特征与角色建设现状,明晰其角色构建路径,凤阳花鼓传承人才能更好的完成角色实践,推动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凤阳花鼓做出新解:凤阳花鼓原为"三花",因历史发展与区划变迁,现仅存一花——"双条鼓";凤阳花鼓与《茉莉花》的源流之争,为地方利益驱动,而非学术课题;《凤阳歌》长盛不衰,奥秘在歌曲的情绪和风格以及节奏上的快慢之分。  相似文献   

9.
薛晖 《儿童音乐》2014,(1):54-55
正【例4】《凤阳花鼓》是由湖南省长沙市艺术(音乐)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陈善冰老师设计并执教的一节课。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唱歌课,内容为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为自组教学内容。陈老师为《凤阳花鼓》一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为:能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凤阳花鼓》,表现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能随教师的指挥参与演唱歌曲,感受安徽民歌的地域风  相似文献   

10.
高静 《滁州学院学报》2008,10(1):123-124
保持凤阳花鼓的原生态风格,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凤阳花鼓的空间原理以及情感因素其次要加强风土教育,实现兴趣教学;最后要注重凤阳花鼓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和编舞技法中对群体与个人协调关系的重新搭配,加深学生对凤阳花鼓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阳花鼓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学价值。凤阳花鼓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形象地反映了明清、民国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概貌,其精神价值在于大胆地批判讽刺精神和达观幽默的人生态度,而其文学价值则在于花鼓女形象地塑造和文学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高职院校品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品牌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师生用智慧共同培植和传承的无形资本和精神财富,是一种具有特定质量、特定文化、特定价值的核心发展力。高职院校品牌的生成需要基础性要素、制度性要素、发展性要素作为支撑。没有这些要素的支撑,就不可能生成品牌,但是具备了这些要素也未必能成就品牌。因此,必须从质量观、文化观、价值观的高度,用心培植学校品牌、成就学校品牌。  相似文献   

13.
花鼓灯作为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淮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深受淮河流域人们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斑斓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安徽花鼓灯艺术奔放的人物角色、铿锵的锣鼓鼓点、劲道的舞蹈动作、婉转的灯歌小戏、灵动的布巾绢扇,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秀美、壮美、华美、优美、精美"五美并举的形式揭示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英歌舞和花鼓进行舞蹈形态学比较表明,其相似性极低,英歌戏的戏曲和武术表演也不是源自花鼓。萧遥天推论英歌源自花鼓的5个论据及其论证皆不成立。英歌舞的主要渊源是武舞和南拳武技。  相似文献   

15.
专家型教师的个人品牌是由新见、特长和风格等主要构件组成的,它不同于普通教师和一般意义上的优秀教师的个人特点,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树立个人品牌,是中小学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教书育人、专业发展、自我实现和发挥作用的需要,应成为培养的目标取向。高校承担中小学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可通过导师制、完善知识结构、开展专题研究、发挥主体能动性等培养途径,以促进培养对象个人品牌的树立。  相似文献   

16.
树立品牌形象可以帮助旅游产业赢得竞争优势,而在旅游地设置适量的公共艺术是塑造旅游地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旅游地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活动密切相关,是旅游地的重要视觉元素。它的应用和设计应该符合总体品牌形象定位,满足某项功能要求,避免出现破坏生态、盲目求多和违背消费者心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的头等大事,当前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首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以山东省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高校为例,厘清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探讨师资队伍与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关系,这对民办高校找准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实现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