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是朱自清先生众多散文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游记散文。朱自清先生在文中通过炼音、炼词、炼句等修辞方式,抒发了对南京的怀古与赞美之情。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南京》一文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并在写作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以来,汉字存在着两种争论:存废之争和繁简之争。存废之争跟治国兴邦相联系,繁简之争跟传承传统文化相联系。繁简之争扩大到海峡两岸,台湾有人称其为"正体字"与简化字之争,这个争论跟拓展文化市场相联系。台湾学者李鍌先生给所谓"正体字"作界定,本文认为这个界定存在着逻辑错误和不符合事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互联网上一篇贴子引发的推广普通话和保卫广东话的争议,至今硝烟未散,其中有理性的讨论,也有非理性或情绪性的表达。冷静聆听各方声音,综观争议双方观点,我们感到并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么简单。如果剔除某些非理性的争论,我们看到争论双方本有其共识,只是在看问题的角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如果真的把普通话和方言放到极端对立的位置去争论,其实是很荒谬的。  相似文献   

4.
从经典文本的阅读中体悟某种写作规律,加以整合梳理,之后在自身的写作中模仿练习,是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提供了以"实"写"虚"的优秀范例,若能有效利用,便可轻松化解学生散文写作中如何写"虚"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正>不可否认,当前作文教学处于一个"无序"混乱状态。姑且不说"学生作文烦、提高效率慢"等老大难问题尚未解决,就是现在教师作文课上"教什么(内容)"都成了问题。其实,回顾一下当前写作教学内容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写作教学"教什么(内容)"正行走于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高考语文考纲写作发展等级中的"深刻"要求学生写作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作文评分表"一类文"明确要求: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纵观中学生议论文,大多得分50分左右,主要原因是写作说理较为浅显,对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即观点内涵的阐释不深刻,语言贫乏,缺少文采,没有达到高考考纲写作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要求。那么,如何达到考纲"深刻"的要求呢?其实,要"深"之有道!议论文中关于"是什么"的观点或核心  相似文献   

7.
近年文坛"身体写作"研究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身体写作”引发批评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同时指出: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逐步窄化导致文学中“身体”概念的窄化;在以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为参照对本土的写作实践展开批评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忽视二者产生语境与内涵不同的倾向;虽然性描写在批评中成为焦点,但关于“身体写作”文学及文化意义的争论的实质,还是个体性文学能否取得合法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9.
聚焦汪曾祺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曾说:"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个世界性争论的问题。"现在看来,写作能教,应该已是共识。但是,中学写作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训练写作技巧,还是唤醒写作潜能?意见歧出。把任务定在训练技巧上,对写作的理解是写作是一种能力和技法,这种技能像世界上所有技能一样,都需要实践训练;把任务定在潜能唤醒上,对写作则有另一种理解,写作是一种表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人问散文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形散神聚”。其实,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也是散文作者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章法。既然如此,那么散文的这一特征是否也是教者在备教时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汪明霞 《文教资料》2009,(34):46-48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研究散文的文学特质.确立符合高中生认知特点的“美文”标准,对学生的散文读写进行循散文创作原则得法、用文学工具得法、以经典散文为“例子”得法的“美文”基础学法指导和以微观分类写作特技分析指导的实践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基本写法.可满足他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学生既可以进行常态表达,又可以自由表达,甚至可以把散文作为自己的文体优势。  相似文献   

14.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说,写作应该是自我情感和思想的展示和表达。韩愈在论及写作时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主张写作就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其实写作,特别是艺术类文章(诗歌和散文)的写作,都是从情感出发,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书画同源"一语最早来自于元代画家兼书法家赵孟的诗句:"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学术界对此命题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但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艺术性格,还是从形而下的历史发生上去追溯二者间的关联,认为书出于画,或画出于书;认为欲画精诣必先工于书,或善书者必善画;甚至认为书优于画,或画优于书都是草率的。书画虽然在创作的媒介材料上趋同,在艺术精神的给养上相通,但其二者之间也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推敲"这一典故,在中国文坛上成为一段美谈,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认为写作时遣词造句用哪一个词最妥当,应根据文章或诗歌的意境而定,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文中对所举例子——"推敲"这一典故的评论有明显纰缪之处:误认为李凝所敲之门是寺门,由此得出"推"比"敲"好的结论。这一评论缺乏信服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中考作文不设文体限制了,这为我们很多喜欢写议论文的同学留下了展示自己写作技能的空间。"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一次作文训练的题目,它适合写记叙文、散文,也适合写议论文,因为这次训练是在学完议论文单元后进行的,所以,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写议论文。初写议论文,暴露的问题着实不少:没有明确的中心,写散了的;欲直抒胸臆或标新立异,让观点失之偏颇的;以事例代替分析,把议论文写成几个故事的拼盘的;事例还不错,可一分析却适得其反,拖了论点的后  相似文献   

18.
关于钱梦龙语文教学“三主”论的争论,正如刘孝学在《钱梦龙语文教学想讨论述评》(载《上饶师专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分歧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我认为,纠缠子“主体”或“主导”的概念无助于同题的解决,只有揭示它们的涵义,才能理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睿 《文教资料》2009,(9):39-40
自严复先生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以来,我国译界就从未停止过对此的争论。有人将其奉为圭臬,认为它言简意赅,客观全面;有人却认定它一无是处,将其部分甚至全面否定。本文以英汉诗歌自译为切入点,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信、达、雅",客观地权衡其利弊是非,肯定合理性,指出局限性。并基于对此翻译原则的讨论,提出切实有效补偏救弊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描写优美的紫藤萝,为再现其优美,设计采用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用阅读逐步将学生带进灿烂辉煌的意境之中。根据散文文体特点,将散文阅读"四步法"有机融合在朗读之中,以读代讲,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