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题材的分类、记者的分工越来越细。法治新闻记者、法治新闻版面,就是分工细化的表现。分工越细,要求记者的专业素质越高。近些年来,法治新闻记者的证据意识越来越强。但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照抄"司法文书,仍不时出现事实差漏,甚至引起纠纷、官司。本文试图通过若干事例,说明司法文书"新闻化"过程中,记者必须注意的"抄写"要求。一、准确与模糊这里的"准确",是指新闻表述尊重司法文书,保持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赵乃政 《新闻窗》2011,(5):54-54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新闻报道有快、短、新、活的要求,但同时也有对"深"的要求。新闻之"深",就是要求文章要有深刻的主题,有鲜明而独到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当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传播媒体蓬勃发展,资讯普及的速度超乎想象,阅读新闻已经成为人们与世界接轨的最佳方式。新闻的简单定义是"新闻是对受众所关注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姚福申1998年)。中文叫"新闻",英文叫"news",从词语的构造上都有一个"新","new"在里面,充分说明了新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丁永丽 《新闻窗》2012,(2):120-120
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当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杨子平 《新闻实践》2012,(10):33-34
在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把新闻报道当成认识现实社会的依据时,大众传媒越来越需要"新闻常态化",即大众传媒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众多新闻所构成的"新闻世界",应是呈现现实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居于主体地位的"常态",是与"现实世界"相同、相似或相近的,使社会公众能通过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来认识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作出准确的评估与判断,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作出切合现实社会的选择,而不是把现实社会中占少数、  相似文献   

6.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谭学奇 《新闻窗》2013,(3):69-70
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一般围绕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或挖掘式事件等特定主题,集聚了新闻网站物力、人力、新闻资源等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媒体在应对各种新闻事件时所表现的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能力,是新闻网站综合实力的象征。然而,对于能源类点击量排名第二的网站——英大网,在全国"两会"这样的"常规"重要事件,其报道形式常常流于"表面",报道效果陷入"平庸",对用户的吸引力慢慢下降,突出"重围"成了这类网络新闻专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姚娟 《新闻窗》2011,(5):22-22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陆定一对新闻下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很多学者对新闻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肯定事实是新闻的根基。因此,新闻要忠于事实,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3.
金波 《新闻实践》2011,(5):10-11
当今时代,信息是可以共享、复制的,观点却是独家的。 观点决定着媒体的高度、品质、声誉和影响力;观点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体现的是电台的立场和话语权。而广播快评这种对新闻即时评点的节目形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时代里,越来越显示其优势和魅力。快评是主持人或评论员乃至听众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作出的简短的广播评论,一般由"新闻事实+评论"组成,其美学特征在于"短平快".  相似文献   

14.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15.
短新闻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写作形式,堪称新闻军团中的"轻骑兵",新闻群芳谱中的美艳奇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信息如潮的时代,新、短、快、活的短新闻不仅是受众的需要,是当今媒体改革的重点,更是时代的呼唤,倡导新闻工作者写好短新闻意义重大。短新闻已然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义乌商报社持续七年开办"商报讲坛",资深报人、新闻专家、社会专业人士在讲坛聊"新闻经",有效提升了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素养,形成浓郁的报业文化氛围。同时,还提高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媒体自我"蝶变",使报社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变革中提升办报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冯颂 《新闻窗》2013,(6):5-5
一、走转改活动的进程为有效提高我国新闻报道的真实度,切实关注民生、反映人们的自身利益、观点,将新闻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度,提高新闻的感染力,中宣部在2011年8月提出了"新闻走转改活动",即新闻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似文献   

18.
郝彧 《新闻世界》2012,(4):20-21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靠"眼睛"传神。一个"目光炯炯"的标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目光炯炯"的标题即是视觉形象鲜明的标题。这些标题应该是声情并茂、神形兼备、雅俗共赏,兼具准确、概括、简约、传神的素质。它们提升了报纸的格调,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作者在文中总结归纳了8种制作出彩标题的技巧,并举例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9.
陈国权 《传媒》2017,(8):12-13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  相似文献   

20.
《视听界》2014,(6):15-16
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总投资超2.8亿元,其"专注时政与思想"和主打"政经类新闻产品"的主张,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媒体思维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构架,无疑表明了这是个颇具规模实力又前卫时尚的时政新闻"网店",说白了,就是在网上做时政新闻"生意"的。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下,时政新闻是一种为主流媒体所专营的意识形态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