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传媒》2000,(11):40-41
这是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制订的“工作守则”。英国政府没有专门管理报刊的机构。报刊界本着行业自律的原则,设有4个协会:1.全国性报纸出版商协会;2.地方性报纸出版商协会;3.期刊出版商协会;4.新闻投诉委员会。每个协会都制订有工作守则。现将新闻投诉委员会的工作守则发表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肖伟 《新闻记者》2006,(2):79-81
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另译为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以下简称PCC)成立于1991年。是英国报业的全国性新闻仲裁机构.也是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自律组织之一。  相似文献   

3.
许静 《新闻记者》2015,(2):88-93
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所以"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制定过一部规范媒介活动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或法典"。各国新闻实践表明,对新闻传媒的有效管理要在不同层面进行,不仅要靠司法与行政的他律,而且要靠行业的自律。因此,以新闻投诉委员会(Press Council)为代表的新闻自律机构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尤以英国曾经的报业投诉委员会(The Press Complain Commission,简称PCC)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社会性媒体的使用,传统的传媒自律遇到了新问题。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The Press Complain Commission,又译作报业投诉委员会,简称PCC)成立于1991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45年,是一个全国性新闻仲裁机构、新闻界的自律组织,它制定了"欧洲最严格的传媒业务准则"[1],被视为世界传媒自律机构的代表。PCC接受公众对新闻业的投诉,并对违反业务准则的行为加以惩  相似文献   

5.
新闻投诉委员会(PCC)的一份最新年度复查显示:对具有自我约束机制的新闻媒体的投诉创了记录,2001年共有3003起案例,其中大多数的投诉是关于报道的真实性。杂志是受到投诉最少的部门,仅占投诉总量的4%,国家报纸占  相似文献   

6.
白旭 《中国记者》2012,(4):101-102
英国当地媒体3月初表示,新闻投诉委员会将解散,以挽回因窃听丑闻受损的社会形象。此举被认为是英国新闻界向彻底整改自律机构迈出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已普遍增强,一些消费者逐渐认识到新闻媒体的作用。遇到大宗消费纠纷除向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等维权机构投诉外。往往也向新闻媒体投诉。由于消费者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差异。有些投诉可能会掺杂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比较浓厚的主观色彩影响了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记者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如果不够全面客观。就很可能容易形成偏颇报道,引来新闻投诉。  相似文献   

8.
试论记者的采访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者正常新闻采访无端受阻的事情时有发生。据中国记协统计,新闻工作者维权委员会自1998年8月正式设立以来到2002年4月止,受理关于记者受侵害的投诉就有300多起,其中包括很多非法拘禁和殴打记者等恶性案件。①大部分投诉都涉及侵犯记者合法的采访权,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加强  相似文献   

9.
新闻纠纷是新闻报道衍生出来的产物。随着市场化的发展 ,新闻纠纷将呈上升趋势。业内人士都知道 ,新闻纠纷大多数都首先以新闻投诉形式出现 ,然而新闻投诉在业界并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 ,只有投诉升级到诉讼程序时才予以关注。由于新闻投诉涉及面广 ,引发原因错综复杂 ,对处理人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有特定难度。所以在处理新闻投诉时 ,很多情况都没能从各方面的效果去考虑 ,仅停留在如何应付或平息新闻纠纷的角度处理 ,再加上接待投诉方式、方法、角度、观念上的偏差 ,无形中提高了诉讼或然率 ,容易导致连带性关系恶化 ,造成报社非理性损失 ,…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年初,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赴英进行了为期10天的工作访问,在英国期间,我们拜访了白厅(英国政府内阁办公室),唐宁街10号(首相府),英国文化委员会,英国文化媒体体部等政府机构,对英国政府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如何管理媒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我们还考察了BBC,《泰昭士报》,《卫报》等英国最具影响的媒体,与英国全记者工会,新闻投诉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学术机构进行了广泛接触,交流,考虑访问结束之后,我将摄入头脑的大量信息作了一番梳理,感到最值得介绍给同行的是:新闻投诉委员会及《卫报》设立的读者编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新闻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新闻纠纷最初往往以新闻投诉的形式出现,目前,接待处理投诉已成为新闻单位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投诉处理的好,可以将争端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理的不好,可能提高诉讼的发生率,导致连带恶性后果,给报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与英国新闻业务准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 8月 3 1日 ,英国王妃戴安娜和她的男友法耶兹因车祸丧身巴黎。车祸在 7名摄影记者的追踪下发生 ,车祸发生后 ,在场记者不顾人道主义进行拍摄而非立即救伤。消息一经传出 ,舆论哗然 ,新闻媒介受到严厉谴责 ,那些为抢新闻不讲道德操守的记者更被斥为“拍拍垃圾”遭到唾弃。同年 1 1月 2 6日 ,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 ①在公众要求下 ,颁布了修订过的《职业准则》② ,新规则有针对性地就一些旧条例进行修正 ,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从而被称之为“欧洲最严格的传媒准则”(魏永征 :1 999)。一、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1 历史溯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新闻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新闻纠纷最初往往以新闻投诉的形式出现 ,目前 ,接待处理投诉已成为新闻单位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投诉处理的好 ,可以将争端化解在萌芽状态 ;处理的不好 ,可能提高诉讼的发生率 ,导致连带恶性后果 ,给报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综观引发投诉的原因 ,可谓错综复杂。新闻事实不准确 ,题文不符、写作不严密、照片使用不妥、信息发布不规范、新闻与广告不一致等都可能引发投诉。投诉者形形色色 ,有通情达理、有理有节的 ,也有固执己见、蛮不讲理的 ,而投诉者的要求各不相同 ,有解释性的 ,有…  相似文献   

14.
“投诉类新闻”是一把“双刃剑”热线投诉类专栏、新闻,已逐渐成为报纸上,特别是晚生代都市类报纸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亮点”,很是吸引记者的视线。在电视媒体上,“热线投诉类新闻”也逐渐变得时兴起来,不仅在新闻节目中以小版块的形式定期出现,有的电视台特别是广播电台还专门开设了接待投诉、处理投诉的栏目。其形式小异大同,纷纷标以诸如“生活110”“新闻110”“热线传真”“投诉热线”之名等等,再配上赫然醒目的投诉电话号码,有的还作出“今天投诉、今天答复”“今天投诉、今天见报”之类的庄重承诺。除这些显性的“投…  相似文献   

15.
不可否认,热线投诉类专栏、新闻,已逐渐成为报纸上,特别是晚生代都市类报纸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亮点”,很是吸引读的视线,如“生活110”“新闻110”“热线传真”“投诉热线”等等。有的还标有醒目的投诉电话;有的还作出“今天投诉、今天答复”,“今天投诉、今天见报”之类的庄重承诺。除这些显性的“投诉新闻”之外,还有一类隐性的“投诉新闻”,多以“某女士致电本报反映……”“某先生来电诉称……”等类似方式开头。应该说,这类新闻的形式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报纸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有力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有困难全力相助,有投诉必有回音”,江苏有线电视台的“新闻110”专栏推出“承诺制”。“新闻110”是江苏有线电视台新闻节目《星网传播》的子栏目,是一个群众投诉专栏,每天都有。1998年7月“新闻110”正式开播时,便提出了“有困难全力相助,有投诉必有回音”的承诺。栏目的新闻线索全部来自于老百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湖南省商品房买卖纠纷不断增加,去年全省各级消费者委员会接到的投诉达1348起,比上年增加86起,今年以来,又接到投诉667起。仅长沙仲裁委员会去年接到的仲裁申请就达332起,今年接到的申请已超过150起。  相似文献   

18.
国际媒介     
路透社在应对投诉、需重点关注的报道和避免骗局方面有哪些做法?请看大众报业集团编辑杨晓白编译的《路透社新闻手册之如何应对投诉等》。英国有一份品质不俗的新闻综合杂志,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旨在消除街头无家可归现象,  相似文献   

19.
诱导式暗访引发新闻投诉 6月29日,重庆市民张先生受当事人刘素梅(化名)委托,到重庆某报愤怒投诉,认为该报记者诱骗他人违规违法,人为制造新闻,欺骗读者.张先生强烈要求记者就自己错误的采访方式,向当事人刘素梅道歉.  相似文献   

20.
投诉,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术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投诉;老板无端克扣工人工钱,投诉;购物受了一肚子气,投诉;名实不符的产品,投诉;短斤缺两,投诉;该修的没修好,投诉;该赔的没赔,投诉…… 然而,许多投诉者并没有走捷径——直接找被投诉方,而是往往通过第三者——新闻单位来实行投诉。因而,众多电台往往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个二传手的角色,纷纷开设了投诉类热线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