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柳 《新闻界》2012,(5):7-12
西方学术界认为媒体在抗议运动报道上遵循边缘化“抗议范式”.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通过研究《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框架建构特点,验证“抗议范式”的适用性.研究发现,“抗议范式”大部分内容已不适用于《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纽约时报》反伊战报道在框架建构方面存在诸多“非边缘化”特点.本文证明了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抗议范式”的局限性,为探索西方主流媒体抗议报道及反战报道框架建构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海举行世博会期间的环境与交通问题为着眼点,以《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研究所有涉及上海世博的文章,对相关内容展开分析,从小处窥见西方主流媒体眼中"Bettercity,betterlife"之下的中国镜像。  相似文献   

3.
特里莎修女说:“爱,直至成伤。”麦兜的故事里充满了慈悲、同情。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缺陷,即使小朋友的童稚世界也有失望、忧虑甚至死,但是猪猪告诉我们“那不是缺陷,是你不在梦中”(William Bulter Yeats)。有人提出“在香港生存的十个理由”,其中一个是香港有成人童话——麦兜的故事。我也有“爱猪的十个理由”,其中一个是这个世界有两只叫麦兜麦唛的粉红小猪。  相似文献   

4.
陶炜 《青年记者》2020,(11):95-96
美国中部时间2019年10月4日,NBA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达里尔·莫雷在其推特上公开发布有关香港的不当言论,立即引发中国的强烈抗议和谴责.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就“达里尔·莫雷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基于新闻框架理论,本文收集和编码了相关的报道样本,对中美报道的总量和趋势、标题关键词以及典型框架进行了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相关案例进行了文本分析,以阐述中美主流媒体的话语和意义的建构和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标准门”的报道和评论为例,分析认为该报道存在不规范之处并进一步探讨我国新闻监督侵权的结构性根源.论文就此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媒体监督企业,谁来监督媒体?”这一根本性问题涉及到媒体的权力来源和对权力规约的依据,本文对此作了回答.论文最后指出:为化解和规避舆论监督的风险,第一要突破制度困境,回归传媒的公共性;其次媒体要遵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加强新闻自律;第三建立有效畅通的沟通渠使得公众能够监督媒体.  相似文献   

6.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德国《明镜》周刊中有关中国的“政治镜像”、“经济镜像”、“社会镜像”、“民主镜像”的分析,指出,中国近些年来国家整体实力上升的历史性进步并未在《明镜》报道中得到清晰的体现;而且其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不够公正。造成《明镜》“中国镜像”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明镜的报道理念、记者的经历及其价值观、相对局限的采访调查条件、中德两国关系、两国地理的遥远距离等诸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镜》“中国镜像”的真实程度。  相似文献   

8.
每年春节前后,总有关于农村话题的热点讨论.今年也不例外,一篇名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被转载到微博,“上海女逃饭”引发热议.2月21日上午,中国江西网发布消息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 在“上海女逃饭”事件的传播过程中,鲜有媒体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和调查.澎湃新闻2月12日刊登的《网传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网友称内容多处存疑》、界面网2月15日刊登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营销骗局大揭露,你被骗了吧》,本应能给其他媒体的热炒提个醒,但最终仍被“婚姻观念”“城乡大讨论”所埋没.即使有些媒体表明了对此事件的质疑,却未曾进行查证,而是跳过了质疑,继续讨论相关话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上海世博会作为考察“大事件”传播的案例,通过对1209名上海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考察了他们对国内媒体世博报道的接触情况、评价情况,以及这种接触和评价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意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获取世博信息的时间相对值不少,接触的渠道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渠道,接触最多的是实用信息;他们对世博报道总体上接近“比较满意”,最满意其速度,最不满意其批判性;接触和评价世博报道,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意愿(行为)均具有较大的影响.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实现“大事件”的有效传播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深圳商报》出版5000期之际,由深圳商报主办的“中国区域性主流媒体峰会”,7月1日至3日在深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成都、深圳、大连、宁波、厦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0家主流媒体的老总及相关人士,围绕“区域性报纸经济宣传与经营谋略”这一峰会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做好做活经济报道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类报纸,如何做好做活经济报道?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香港商报社长黄扬略认为要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全国性、世界性的宏观经济新闻如何能在本地找到接口。一份以经济报道为主的报纸,如果没有全国性、世界性的宏观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的是中国不同类型的媒体对日益兴起的都市集体行动的报道策略.文章对传统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符号争夺战场”论调有所突破,强调了媒体在报道集体行动议题时自身的利益考虑,并提出“媒介框架整合”概念以描述这一符号再加工过程.经由“媒介框架整合”,一方面媒体再现了事件意义;另一方面,也将集体行动纳入“合法争议领域”.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我们总结了媒体在面对不同议题倡导者提出的框架时,所进行的三种媒介框架整合方式:框架延伸、框架对立和框架独白.以此,本文考察了不同政经坐标下——特定媒体市场竞争环境、特定媒体的政治环境与特定媒体的媒介角色——媒体会如何采用不同的媒介框架整合策略来建构集体行动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镜像”一词现在被广泛使用,如“中国镜像”、“传媒镜像”、“全球镜像”等等。“镜像”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他认为周遭的人和事物(他者)成为人们认知自我的“镜子”,人们在“镜像”中发现自我,形成主体意识。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大众传媒在现代成为最大的“镜子”。人们在大众传媒提供的“镜像世界”里关照自身、认知世界。“媒介镜像”不等于现实,它是对现实的映照,但它真实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左右着舆论的走向。而我军新闻学者朱金平就在其《舆论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镜像世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人摔倒,无论扶或不扶,都能成为热点新闻.“道德考问”成为此类新闻的惯用报道角度:或质疑围观者“冷漠无情”,或痛骂“老人变坏”.在这样两极化的报道中,媒体一味以“道德”为角度来煽情,似乎“老人变坏”或“人心冷漠”已成为社会风气.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媒体的报道真实、客观吗?本文以2015年8月30日“开封老人雨中摔倒溺亡”事件为例,分析报道角度对陈述客观事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04,(8):72-72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自国家广电总局推:出荧屏“净化工程”后,上海设立了专门监控中心,对:132名播音员、主持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监听监看和自查抽查,迄今已向8名违规者亮出了}“黄牌”。据了解,这些违规现象主要来自娱乐节目,目·前正在及时作出整改。气农幼八一人w~一、w~沪~~四内~~、~召~~叭w叭~叭~八~~~沙上海荧屏8名主持人领“黄牌”  相似文献   

15.
吴姗 《新闻前哨》2010,(5):80-82
本文以新华视点“两会微博”为例,分析当前主流媒体如何运用新兴的传播手段改进“两会”报道,探讨时下流行的沟通工具“微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主流媒体打破僵局.活跃“两会”报道,希冀对国内其他媒体进行相关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相似文献   

17.
南苏格  浦翰林 《传媒》2020,(10):55-57
融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社积极探索媒体融合,成立了以财经类时事为主导的融媒体工作室——麻辣财经,将看似不接地气的财经新闻报道做成一道道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常菜”。本文结合人民日报社“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打造新闻“爆款产品”的成功经验,分析主流新闻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值得借鉴与尝试的媒体融合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莫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有些媒体对大案、要案、奇案的报道比例越来越大,这与人们法制意识增强,渴望了解更多案例的心理有关,本无可厚非。但不少媒体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喜欢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些媒体每期报道多起案件,但在导读中却总拿女性做幌子。什么“独家报道:女毒枭的最后自白”、“特稿:杀夫女子的无奈抉择”、“大特写:妙龄女子怎么成了强奸犯”、“新闻透视:女贪官如何走上不归路”。其实在该类报道中,有关女性的案例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却总是“有幸”登上封面和头版。即使在内文中,有关女性犯罪的报道也享受着“特别待遇”…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上,有一个杀伤力很大的比喻词正大行其道,那就是“炮轰”。在百度搜索“炮轰”一词,立马会出现近三百多万条相关信息!足见该词语在媒体的热度。哪里来这么多的炮轰呀?我很纳闷。是我们的脾气越来越大,还是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复杂?认真研究一番后才发现,二者都不是,真正原因说来既可气又可笑:是有些媒体故意制造轰动来吸引眼球。按照我的理解,既然舍刀枪等常规武器不用,抬出大规模杀伤性的大炮,至少说明被轰者应是“罪大恶极”。但随便浏览一下新闻,却发现竟与想象的相去甚远:琐屑之事可能被媒体提上“炮轰议程”,比如某名人在央视一不…  相似文献   

20.
在辛亥百年纪念日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武汉各家媒体拉开了辛亥百年纪念报道的序幕,形成了“建构辛亥百年文化”的集体报道行动.本文以现有的辛亥百年纪念报道文本为例,探讨此次集体报道行动对于城市形象的建构.本文认为,作为媒介关于辛亥百年的集体报道行动,通过寻找有意味的象征符号一一一公共空间,建构“过程(———)事件分析”、“主观想象”和“日常生活视野”的空间话语叙事,对于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形塑地方主义文化景观、寻求民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