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韩宁 《东南传播》2010,(9):59-61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一年里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样本统计、分析,发现:报道强度——重复报道、后续跟进报道;报道主题——情感、生活、犯罪、遭遇不幸成为焦点;报道立场——正面报道"短小精悍"、负面报道"冷眼旁观"、中性报道"娱乐至死"。得出结论:女博士这个"刻板印象"中的"强势群体"正在不断"被弱势化"。继而分析、推断出强势群体弱势化模式图,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第三性"遭遇"第二性"——"第三性"凸显新闻价值;女博士强势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早期人际传播和早期大众传播;当新闻价值"遭遇"刻板印象——唯有"颠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相互作用。最后提出两点思考:当"弱势群体"成为结果,新闻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强势与弱势之间真实的平衡点在何处?  相似文献   

2.
陈刚 《新闻世界》2010,(8):30-31
经济报道是目前城市电视台在新闻宣传和报道方面的重要内容,但现在许多城市电视台在经济报道方面存在着"软肋",制约着经济报道在舆论引导和服务经济生活方面作用的发挥。要使经济报道出彩出新,就得让经济报道"目中有人",不要"目空一切",就应该给经济报道增加一点"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玉芳 《新闻世界》2010,(8):112-113
每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包括全国"两会"在内的各级"两会"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盛会。本文以安徽日报农村版近年来在省"两会"期间开设的"两会民声"栏目为例,着重解析"两会"报道是如何畅通信息渠道、创新报道形式,从而增强"两会"新闻的可读性和"两会"报道的持续性,在竞争激烈的"两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4.
从去年开始,新闻媒体的走基层报道如火如荼。然而,部分走基层报道呈现出新闻要素缺少、静态生活展示等非新闻特征,这与走基层报道的初衷相去甚远。让走基层报道"走"得更具新闻性,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李彩云 《东南传播》2010,(9):118-121
本文通过对《华商报》关于"80后"报道做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对"80后"的关注仍然集中在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和婚姻恋爱方面;在对"80后"的报道方式上存在以偏概全、滥用标签的倾向;标签的内涵主要是个性、年轻、热衷享受、经济能力差等几个方面;记者对于"80后"积极的倾向性往往直抒胸臆,而消极的倾向性则多引用他人观点,总的来说在婚恋方面的报道呈现出消极倾向性,而在消费社会公益方面呈现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12,(8):7-7
姜艳在2012年第6期《新闻战线》撰文指出,新闻不同于历史资料,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要使党报成就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应运用平民视角,见"物"更要见"人"。1.选题:贴近成就报道是对过去经济社会成果发展的叙述,但新闻不同于历史资料,因此角度选择十分重要。在选题上要增强贴近意识,把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国计民生的结合点。成就报道要赢得受众,吸引受众,不能简单地"回头看",也不能自说自话,应当打破以往多从工作、业务角度报道的旧模式,立足群众利益,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入手,将当地成就和发生的变化与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相结合,让报道中的社会成就体现在读者身上,使成就报道能够紧扣受众心弦。2.视角:平视党报的成就报道容易从"高"的视角报道,罗列数据,概括形势。增强贴近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从基层的视角切人,从"俯瞰"到"平视"。记者在采访中要将自己的视角下移,要以百姓的视角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对有关健康的伪科学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体对健康知识的报道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把关人的失职,一些健康伪科学得以流传,如"牛奶是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生吃泥鳅可治五种病,毛豆可治高血糖、高血压、便秘"等,严重误导大众,研究这些健康伪科学的报道"出炉"的台前幕后,评判其得失,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这是浙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浙江日报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党代会报道出新出彩?浙江日报及早谋划,力求报道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把握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体现党报应有的高度、深度、力度,受到了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
房雅倩  陈扬 《新闻世界》2013,(5):214-215
近年来,关于明星的报道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从女星的"被小三"到明星夫妻的生活被曝光,明星报道在一点一点的向低俗迈进。纵观文娱界,对报道尺度、报道原则以及报道的商业利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究竟应该怎样报道明星?本文从《申报》对于阮玲玉的一系列报道中探寻当时媒体对于明星的报道,试为现代媒体明星报道找出一种新闻性与责任性统一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较为枯燥,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这是许多经济报道中存在的通病。如何使经济报道活起来,做到融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呢?在经济报道中弘扬"走转改"精神,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可以让记者一"沉"到底,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现象、新动向;一"反"常态,打破常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经济报道充满新意和活力。一、聚焦基层聚焦民生,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2011年,全国蔬菜价格一度飙升。央视财经频道派出多路记者,通过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了海南产的辣椒,从菜地走向北京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其身价也是一路上涨。  相似文献   

11.
周洋 《报刊之友》2010,(12):159-160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较高频率的发生,给人民生活、社会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影响。突发事件由"非常态"转变为"常态",客观上要求新闻媒体提高应急报道能力,遵循新闻报道原则,注重新闻报道技巧,建立相关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写多了,难免有种"疲惫感"。年年工作相似,生活一样,好像新闻也差不多,写得没劲,可以"复制"了。我认识不少通讯员,就有这种抱怨。他们觉得平静的生活没有新闻,写出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怎样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新闻,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捕捉“新意”,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令人深思。在这里,笔者想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当前,普通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晚报要想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增加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和分量。然而,做经济报道对晚报来说,又是一个弱项。这是因为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术语化"现象,导致经济报道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而晚报对可读性的要求又是相当高的,这就构成了晚报经济新闻宣传的难点。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报道面上的东西多,点上的内容少;报道领导部门的措施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分析报道少;抽象系统枯燥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14.
在改进文风的大背景下,十八大后各级党报在基层党建报道中都想方设法积极创新。本文从拓宽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报道质量角度出发,以经济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的创新探索为案例,论述了在基层党建报道上应该遵循舆论传播的规律,不断拓宽报道视野,转换报道视角,切实突出"新"、"近"、"活",让党建报道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相似文献   

15.
王倩 《新闻世界》2014,(11):106-107
美国资本主义"天堂"里的生活情景给中国民众带来了遐想,并成为一些人的追求。然而,这对于一位新闻从业素养极高的新闻工作者——杨刚来说,不过是表面现象。四年的旅美生活,杨刚对于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并做了详细的报道,终编辑成集《美国札记》出版。本文试从《美国札记》入手,重点分析杨刚美国通讯中的"美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信息服务行业也日新月异且竞争日趋白热化。作为宁夏银川市委机关报——《银川日报》自创刊以来,就一直努力尝试在尽力做好"硬"新闻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在"软"字上下功夫,并对如何做好服务性报道进行着长期探索。然而,何为服务性报道呢?笼统地说,报纸本身就是为读者服务的,所以见报...  相似文献   

17.
王桂珍 《新闻窗》2014,(6):40-40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历来都是媒体的"重头戏"。"两会"报道因政治性强,长期以来形成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报道方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影响了宣传效果。"两会"报道传递的是国家声音,实质上也代表着人民意志,与每一位公民利益息息相关。如何才能让"两会"报道在及时、准确、权威的同时,又能够生动形象吸引受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党中央对新闻报道提出的"三贴近"要求,创新报道理念,创新报道内容,改进报道形式,把"两会"中既受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8.
王震 《新闻前哨》2012,(9):75-76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让大众去议论和评说社会上不公正的人和事以及现象,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我国的新闻媒体拥有当好"喉舌"和"耳目"的双重功能,这使得舆论监督报道现实操作起来常常遇到瓶颈。只有针对瓶颈,开展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将舆论监督报道做强做好。  相似文献   

19.
薛熙 《新闻世界》2013,(12):38-39
关注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记录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矛盾或情感困惑,让新闻从重视"政治话语"回归到重视"民众话语",从宣传回归到生活信息传播,民生新闻因其内在的亲民性及广泛的情感共鸣,受到普通市民的喜爱。但同时它因报道琐碎、浅显而受人诟病。民生新闻在展示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具体新闻活动中所存在的误区,走出误区,才能创建属于自己的新闻品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的"新春记者行"活动进行回顾,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探讨了记者应如何在基层捕捉新闻亮点并提升基层报道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