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瑞 《新闻世界》2014,(10):31-32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实践活动进行如火如荼,本文以"走转改"实践活动下的新闻作品出"精品"的角度考量"走转改"的实际成效,举例佐证了《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通过开辟"社区新闻"版块,挖掘基层"活鱼"的成功案例,从中分析"走转改"的实际内涵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新闻作品的选题、采访、细节和语言写作等,多角度探讨"走转改"新闻报道值得借鉴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新闻文风指的是写作新闻作品的风气。它既包括新闻工作者报道写作新闻的态度、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包括新闻作品的风格、格调和风尚。好的新闻文风可体现在以下方面: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古人云:"修辞立其诚"。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没有事实依据就构不成新闻,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阐述的"创优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地市报人深入思考、精心采写,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的"创新意识"。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是许多地市报人,特别是中、青年新闻采编人员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人进行,不断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创优意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尹文云  李永兵 《新闻窗》2011,(6):128-128
作为电视新闻的编辑每天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稿件。而这些稿件在记者眼里属于是已经完成的作品。而编辑眼里,只是编辑合成新闻节目的一些素材。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5.
写出好的报道,抓到鲜活的新闻是记者之所求。做好这些,就需要在文章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就需要记者与基层"零距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体会新闻现场的震撼和感动,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赵红 《新闻爱好者》2011,(7):124-124
人们常说,"文贵有情","文贵情真"。写小说、写诗歌、写电视剧本强调一个"情"字,那么写人物通讯更应如此。抒情在新闻作品中有其特殊的格调,它与诗歌、散文中的抒情是不同的。新闻作品是用事实来说话的,容不得半点虚构与夸张,必须严格受到真人真事的制约。但是,新闻作品并不是只能冷面无情地摆事实、讲道理,它也需要用感情色彩去渲染,  相似文献   

8.
于小菲 《新闻世界》2014,(9):175-176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采写新闻通讯见长,被称为"现代新闻通讯奠基人"。在黄远生的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新闻思想对新闻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黄远生新闻作品中体现出的新闻思想出发,分析如何成为一个名记者。  相似文献   

9.
周超 《报刊之友》2011,(4):124-125
怎样写出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新闻采访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实际,从脚板底下跑新闻、会议当中找新闻、汇报材料挖新闻、街谈巷议出新闻、下班路上遇新闻等方面入手,对新闻采访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培养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敏感地感觉到它,从而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10.
王景曙 《新闻窗》2011,(3):14-16
就形态而言,"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都由文字组合而成,所谓"码字"。但是,这两者不仅存在很大的内在差异,甚至某些核心技术还是反向的。简而概之:新闻作品绝对不允许虚构,而文学作品却可以虚构。  相似文献   

11.
自去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纷纷深入基层,采制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事实说明,"走转改"是新闻人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12.
张薇 《新闻世界》2014,(9):74-75
"说新闻"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它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3.
虽然新闻评论诞生于近代,但是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却可以找到其源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我国新闻评论的源头。了解这些笔法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发展和运用,对于新闻评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裘志伟 《新闻实践》2012,(10):82-83
开栏的话: 从本期起,本刊与省记协新闻摄影工委联合出品的"图片检阅"专栏与大家见面了。这是为各媒体和记者开辟的、以一家媒体呈现"一月图片精选"的形式为载体,与大家共同分享图片的魅力、交流摄影心得的平台。我们试图通过这一互动平台,活跃并进一步提升浙江新闻摄影的学术交流与探讨的氛围,展现媒体记者创作的精彩作品,呈现各家媒体新闻摄影的理念、手段和实力。同时,从今年起,我们还将通过这个平台,产生《新闻实践》浙江新闻摄影年度大奖及提名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绚丽多彩的新闻通讯历史长卷中,有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那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撰写的新闻通讯作品。这些作品在写作上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地位。也正因为此,它们屡屡受到研究者和新闻学子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让作品既通俗易懂,也引人"悦读",就要把新闻写出美感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应,达到最大的舆论影响力。新闻美在布局谋篇新闻作品美不美,首先体现在形式上。一则新闻要吸引住读者的目光,继而有兴趣读下去,首先要有一个足够能吸引人的标题。2012年3月29日,处州晚报第三版刊发了一篇消息,主题是"玉莲爱莲因爱相连"。  相似文献   

17.
许万全 《新闻前哨》2014,(10):10-11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新闻界对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最高评价。因此,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业务工作发挥着"导向"作用。许多新闻工作者都非常注意学习研究中国新闻奖的评选结果,从中寻找自己新闻业务改进的方向。对于新闻版面,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的要求是:"体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  相似文献   

18.
翟旭瑾 《今传媒》2013,(2):56-57
马克思认为,报纸工作要了解世界的"分针"运动,同时,以世界资本流通的角度看待新闻时效,力争"以时间消灭空间"。然而,许多新闻记者因"抢新闻"而缺乏新闻作品内容、形式的精品意识。本文以我国新闻业为研究对象、以许多新闻报道中的词语误用现象为切入点,辩证分析追求新闻时效与正确把握用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琦 《新闻世界》2012,(7):288-289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走基层"有力地保障了新闻真实性,也锻炼了新闻队伍。  相似文献   

20.
姜淮超 《今传媒》2003,(3):74-75
所谓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①由此可以推出,所谓新闻职务作品是指新闻记者(编辑)为完成媒体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是指作者付出了较多创造性劳动,发表于各种媒体的通讯、专访、特写、深度报道、评论等新闻形式。我们探讨新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也是针对这些作品而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