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刘建尧 《学语文》2013,(3):59-60
《文心雕龙·情采》是刘勰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胜”的创作风气而写的,目的是探索正确的创作道路。文章主要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3.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4.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思想以至于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作者主要通过对《诗经》中诗歌题目的某一类型来进行分析和考论.意在通过“采X”类诗歌的内容和命题特点的考察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来学习《诗经》中“采x”类诗歌的命题规律。希望能从《诗经》诗歌的命题角度对《诗经》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进展,也希望对有关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6.
王之涣的《登鹤鹊楼》和《凉州词(黄河远上)》是千载传唱、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字浅显,理解上却很有分歧。近读其心同志《愿君“更上一层楼”——谈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一文(《光明日报》80年6月22、29日),引起了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牵涉到说诗方法,所以想提出来讨论讨论。先谈《凉州词》。这诗究竟写了怎样的境界? 其心同志说:“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的小方盘(按:此为汉玉关。唐玉关故  相似文献   

7.
杨盛峰 《语文天地》2011,(12):45-45
纽渎《屈原列传》一文,发现它正面写屈原的文字并不多,倒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写楚国的历史和与屈原有关的一些人,正如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所说的,《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究其虚笔写屈原之处,共有六个方面,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艺术构思,而写成的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沉痛祭文,战斗檄文。讲授《记念》,注意了根据内容形式辩证统一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原文关键语句、写作方法,分析思想内容;扣住思想内容,分析写作方法和关键语句的表现力量。具体方法是;以讲解讲清典故、难句,以讲述带过一般内容,为提出问题打好基础;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有的重点,用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本文只简谈启发学生分析课文的尝试。一、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分析思想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1、“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年青的作家”,“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表明鲁迅一直没有忘记,不能忘记柔石等人,为什么又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是对“忘却”的深刻阐释。在“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情况下,“将悲哀摆脱”,表明还要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轻松一下”就是要轻装上阵,以利战斗。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文学语言观建立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刘勰认为文学语言起源于人的创造而具有社会性,“文”、“笔”之中的语言只要情志充实而可信、言辞巧妙而有文采就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有风骨、在运用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是质和文、情和采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刘勰认为,文学是体道言情的道之文采——“情文”;文学活动就是以情体道的过程,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于情与辞经纬相交而产生的文字和语言之外的外溢美——“情采”。情与辞相交形成的“情”、“采”互动是文学性生成的基本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他又说:“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以下简称《论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先有对某物的认识和经验,需要告诉别人,然后才诉诸文字,写成文章。这就是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因此,叶老认为命题作文的训练必须近乎自然。  相似文献   

12.
全国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在执教二年级上册《欢庆》一课时,我紧紧围绕“语文味”,以教师的“说”为指引,以学生的“读”为线索,突出“品”的亮点,让课堂突出语文味的同时更注重了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以刘勰《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辨析“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是正确认识《物色》意旨的关键。此二句所指有别,并不同义。前者指的是观察,描写外物的气态形貌;后者指的是表达,运辞布采形成文章。“随物以宛转”是就写气图貌来说的,“与心而徘徊”是就属采附声而言的。二句概括了刘勰对写景文的构思与传达的认识。《物色》是运用《神思》至《附会》诸篇中有关写作、修辞等方面的主张附论写景文的问题,它既有创作论的内容,又有修辞论的内容,因此,今本《物色》置位允当。  相似文献   

15.
刘勰说:“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文心雕龙·熔裁》)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就是这样一篇按内容而确定形式,因而结构工整却自然,文采飞扬而严密的优秀说明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怎样将该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与多样严谨的语言特点这两个教学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呢?语感教学“披文以入情”,采用抓文眼来串全文的方法,能将这篇课文重点巧妙地落在实处,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苏州园林》的文眼就是全文出现过十次的“图画”:文章第一次出现的“图画”也就是全文结构上的总说:苏州园林的追求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曾提出“文质彬彬”的命题。《论语·雍也》记载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的这个思想 ,在文艺概论、美学等方面影响很大。历代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问题上 ,常常以“质”指内容 ,以“文”指形式 ,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即“质”与“文”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有人说得更形象 :“质”好比是树 ,“文”就是树上开的花。朱湘的《采莲曲》就是一首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歌。一、质的美《采莲曲》是朱湘成熟期的作品 ,是一首既充满着典雅的古…  相似文献   

17.
论刘勰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刘勰关于“文”与“质”、“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对刘勰文质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及其影响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律观并不是谈文章自身的特殊规律。而是讲文章写作的美学原则,我们之所以称其“文律”,是沿用章学诚自己的说法,他说:“仆持文律,不外清真二字”《文史通文》内篇《与邵二云》,以下凡引自《文史通文》者。只注篇名)。所谓“清真”并不是李白等诗人所标举的“清新自然”的风格,而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章写作提出的美学要求。分而言之,“清”是从形式上说的,所谓“清则就文而论”(《章氏遗书》外编《信摭》),“真”是从内容上说的,所谓“真则不求于文,求于为文之旨,所谓言之有物,非苟为文是  相似文献   

19.
何谓“俗赋”?目前尚无定论。《辞海》、《辞源》皆无此条释义。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马积高《赋史》在讲《唐代的俗赋》时说:“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显然他这里讲的是敦煌俗赋。那么除去前边的定语,可见他认为俗赋就是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因此,他认为王褒《僮约》、曹植《鹞雀赋》、左思《自发赋》皆为俗赋。综合郑、马二说,笔者认为,所谓俗赋,就是用接近口  相似文献   

20.
3、对思想内容积蓄系统的分析。 小学生的语言实现某一种功能,除了要依靠一定的语言文字手段和依托一定的思维活动形式,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附质也”,“质待文也”。“文”就是语言文字知识及其运用于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在这里,刘勰说出了“文”和“质”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是字、词、句、篇知识技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