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前所未有地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因此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生态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质夫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乡村教育先驱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源于他对当时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对西方乡村教育思想的辨证的接受,以及对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黄先生的“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的服务观,“教师第一”的师道观,“工学结合”的教学观、实践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色和重要内容。这些极有建树的思想认识,为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教师是农村的知识精英,其教育观念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密切关系。当前,农村教师传统教育理念中尚有很多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阻滞因素。农村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切实关注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他们学会生存与做人。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指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师教育理念新的、特殊内涵的确立,主要体现为教育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内涵的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共中央六中全会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从农业人口现代化的基本视角来阐述农村教育的历史转型,包括其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策略观、课程教学观、教师素质观的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5.
“双碳”目标的提出,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增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其独特且重要的意义。“双碳”目标下民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面向“双碳”目标,民族高校需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和系统性建设,注重提质增效,体现价值观塑造的特色,并突出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以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发展观教育、生态法治观教育、生态文化观教育、生态安全观教育、生态全球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从教育供给、教育产出、教育保障和教育研究四条路径寻求改革和创新,打造民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观教育包含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以及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路径设计上,要建立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完善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健全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体系,提高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观作为后工业文明是对于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校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观养成的重要渠道就是学校教育。通过对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教育过程的生态文明化、组织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理工科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文章以生态文明观为视角,从生态文明教育入手,对理工科院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究,总结了理工类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观是立足于实践的科学环境观、先进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绿色生活消费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自始至终要遵循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知行统一的总体要求;遵循和贯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原则与“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明 《考试周刊》2014,(73):193-193
继科学发展观以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种更加科学性的社会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性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的论述。具体说来,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是一个以“三农”为基础性和突出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化,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生态化;没有农村的文明,也就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文明”。本文立足农村社区教育的亮点现象,对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建设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文明乡风营造以及环境保护。为有效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进程,成人教育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经济发展;传播社区建设理念,推进政治民主;举办文化活动,营造文明乡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两个层面上均有其价值所在。在教育主体层面,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并使受教育者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是教育主体贯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价值所在。在受教育主体层面,其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时代新风貌的展现,也是真正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指出乡村旅游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文章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环境教育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环境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空间的广泛性、对象的普遍性、内容的综合性、途径的广泛性等特点。基于教育主体分析的角度,本研究对于游客、旅游服务人员、政府行政人员及当地的社区居民等乡村旅游环境教育主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乡村旅游环境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5.
苑琳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80-82
大力发展农村音乐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首要任务,是改善民生、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几千年的社会文明告诉我们:健康、充满活力的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经久不息的源泉,音乐教育赋予了人类审美的能力,是文化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师教育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目前有中小学教师1000多万人,其中80%多在县镇以下农村地区任教;广大农村教师支撑着中国教育的大半壁江山。直面这个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教师群体,近年来中国学界对农村教师教育及其专业发展问题逐日关注,呈现出一些值得透视的研究新动向,主要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提出与诠释;聚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边缘化"问题;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构建人民满意的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转移的过程。随父母进城或出生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他们和城市生活不够协调,也影响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更影响我们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进程。义务教育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及早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促使各方面协调努力工作,尽快改善这种局面,是当今社会必须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发展同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注意统筹全局,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而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不仅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农村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协调。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及文明水平。继续教育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其更好融人城市并为所在城市做出更多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命教育理念的发展,是现代化推进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目前大学中存在不尊重生命的不谐之音同高等教育适应技术社会的变化有关,是技术理性的发展和大学精神退化的表现。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立目标、内容、保证、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