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这话是颇有见地的。优秀的标题在一篇新闻报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名姝之“善眸”,能令受众一见钟情,佇足难移;它是“向导”,能引导受众选择新闻信息;它是“网之纲”,能帮助受众阅读理解新闻内容。可以这样说,标题是受众选择新闻的媒介,是受众对新闻作品的第一印象。那么,新闻标题怎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获得一条有用、权威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投资”、如受众可以通过订阅报纸向有线广播节目缴纳费用获得信息,如果想要更多、更大的信息量,那就必须多订阅几份报纸或多入几个电视广播网。但是,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4.
让新闻耐读     
所谓“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受得住、禁得起”。耐读,即指新闻的信息含量丰富,吸引受众的兴奋点多,得以让人集中注意力细致地看下去。 报纸只有增强报道的耐读性,受众停留在报纸上的时间才多,对媒体的关注度、忠诚度才会提高,也才能适应报业竞争。因此,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让新闻报道耐读?  相似文献   

5.
一、报纸“定位”理论及嬗变发展什么是报纸的定位?目前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美国传播学家托尼·哈里森在《传播技巧》一书中写道,“传媒定位是指传媒的特点在受众心目中的反映。它包括传媒的地位、报道质量、受众类型以及有别于其他传媒的特质或价值。”我国学者喻国明则在《媒介市场定位》里提出,“传媒以其特色和价值追求有选择地吸引相关的受众。这种选择就叫传媒的市场定  相似文献   

6.
正大报、小报;全国报、地方报;综合报、专业报……尽管现在纸质传媒为数不少,但细察现实,究竟还有多少受众每天在浏览报纸?还有多少受众在细细地品味研读报纸呢?何也?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互联网这一全新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以传播快速、信息量多、人人均可发声的双向互动效应,占领舆论市场,争夺舆论受众,使传统的纸质舆论传媒受到日益强烈的冲击。比如,你试着向一个信息的受众打听:你知道的这一信息是从哪里得来的?对方十有八九很可能会说:网上得来的。的确,当你拿到当天的报纸,上面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大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新闻性是一张报纸的生命。换言之,就是一张报纸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新闻性的强弱。由大量的领导讲话、各种会议文件,及没有与广大受众发生密切关系的文章堆砌起来的报纸,很难想象它能办多久?再加上有人喜欢“炒”旧闻,一个月之前的、一年之前的甚至几年之前的“新闻”大量占据报纸的版面;还有大量缺乏可读性的大块文章“强硬”地“赖”在要闻版上,影响着  相似文献   

8.
华进 《青年记者》2007,(2):43-44
近五年来,国内外掀起一股免费报纸的旋风。2005年1月4日,《纽约时报》公司宣布,向《波士顿都市报》注资1650万美元,《波士顿都市报》作为在波士顿地区发行的免费报纸,2004年总收入达1000万美元。①在此之后仅仅两天,国内也有了“大动作”,《北京广播电视报》改版,每周给北京五环以内的城区家庭赠送一份报纸,此举使其很快成为北京地区发行量第一的大报。②那么,免费报纸的竞争优势究竟在哪里?有没有劣势?本文试从受众角度进行分析。关于竞争优势1、转变了受众群——预期受众、潜在受众转变为现实受众预期受众指媒介希望获得的受众,潜在受众指…  相似文献   

9.
传播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对于受众注意力的竞争,传媒参与竞争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传媒向受众展示自己“卖点”的过程。能够促使人们选择你这份报纸或这个节目的理由,就是你这份报纸或这个节目的“卖点”。传媒的“卖点”是如何构成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所提出的有关“传播获选的或然率公式”中受到某种重要的启发。这个公式表明,小到一条消息,大到一家传媒.它被人们注意和选择的可能性(即或然率)与它能够提供给人们的  相似文献   

10.
张云宽 《新闻前哨》2003,(11):53-53
一张报纸如果没有热点新闻,对受众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读者阅读心切并急于了解的“热点”,或社会影响大、或关注人群广,或与包括自己在内的读者群利益密切相关。新闻热点,其实也就是报纸的“卖点”。 如何进行热点引导?具体而言即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如何使热点为更广的受众所知,或使之淡出他们的视线?这是身处一线的驻站记者必须经常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小鲜肉”、“亲”等网络语言等成为流行语,传统新闻媒体该如何采用这些网络体?目前,网络体、新闻体好像风马牛不相及.网络体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新闻体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中“江山依旧”.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网络体的受众群体越发广泛,网络体会越来越多地迈入新闻体.  相似文献   

12.
全国城市报纸副刊理论研讨会由长江日报发起,11月8日至11日在汉口举行。讨论的议题比较多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怎样看待报纸副刊?传统的说法将文艺副刊叫作“报屁股”,实际它与报纸处于同一载体之中,是报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的同志比喻,报纸是“正屋”的话,副刊就是“花园”。大事在“正屋”来议,“花园”里则要浏览赏析陶冶性情。报纸第一位是新闻,副刊是第二位的。它和整张报纸的格调一致,力求“新、广、杂”,面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报纸的时间在减少。对报纸的阅读方式已经进入了“速读”时代。“速读”的阅读方式,则把媒体从“受众时代”带到了“用户时代”。通俗地说,“受众时代”的报纸做的是大锅饭,读者在“看报纸”,“用户时代”的报纸要做的是小锅菜,用户要使用、要参与、要跟内容和观点互动。  相似文献   

14.
受众是一种“社会呈现”,是社会环境和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主要发掘和利用两种资源:一、精细化地深度掌控社会的“注意力资源”.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而满足受众需要;二、广告资源。广告本身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促进方式。通常认为,报纸经营是“两次售卖”:第一次把报纸卖给受众,第二次把受众卖给广告商。但更深层的逻辑关系是:受众结构决定广告结构进而决定报纸的收入。受众市场是报纸货币收入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及时、权威、有深度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受众提供思想、信念、观点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而蕴含思想、理念、观点的新闻评论,具有上述功能与作用。一篇新闻评论无论长短.也无论作者是谁,它一旦见诸于报端就意味着报纸在发言,在向受众宣示自己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因此说,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报纸的文化核心,是党报舆论导向的标杆。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媒体的时代,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曾经辉煌的平面媒体——报纸来说,归根结底是对一份报纸的核心价值力、报纸公信力、受众吸引力的考量。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把“原料”加工成“独树一帜”,才能“抢眼”,而它的关键在于报纸的策划艺术。新闻需要策划,同样,报纸副刊也强调策划的艺术。好的报纸文学作品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报业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十分可喜的巨大变化。受众关注大事的“主流化”和信息获取的“规模化”,使得综合性报纸不断扩版加厚,“厚报”已成为当代报界的新趋势。另一方面,报纸扩版加厚导致的信息堆积使受众无所适从,大量“垃圾信息”也让受众厌烦。此外,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阅读习惯也转变为“跳跃式阅读”,受众对信息的“质”的诉求远远超过对“量”的诉求。因此,眼下报纸的主题不再是收集、提供信息,而应该是整理、精选和解释信息。也就是说,报纸提供的新闻是受  相似文献   

18.
随着学科研究的繁盛,“大众媒介”和“大众传播”这两个一度颇受冷落、令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字眼,现已时常在报章杂志上“亮相”,日渐为人们所熟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作为正式的条目而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去。“大众媒介”和“大众传播”究竟是什么意思? 本文拟略加疏释。什么叫“大众媒介”? 概括地说,就是传播机构向人数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报社是一种传播机构,它通过报纸这个工具把新闻、言论、娱乐、广告等传递给大量的读者,而广大读者则可以借助报纸这一  相似文献   

19.
郭嵩  孙立 《新闻传播》2005,(7):71-71
报纸与受众之间紧密度、信任度、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决定了一张报纸亲和力的高低。在传播学中,亲和力既是衡量报纸与受众关系的指标,也是衡量报纸的受众价值的绝对值之一。一张报纸如果拒绝关注受众所关注的兴奋点,所处立场有失公允,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内容脱离群众生活,形式呆板教条,在多个层面削弱甚至丧失受众价值,则必然会遭到抛弃。多年的企业报宣传工作赋予了笔者这样的经验:要想使企业报在读者中找到生存的土壤,必然要在不断增强亲和力上做文章。那么,亲和力究竟从哪里来呢?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报是报业市场化进程中最早运用市场之手对报纸进行调控的报纸,从全国广播电视报业中很早就讨论的“遥控器效应”到近段时间的“多版化”“报本化”尝试,广播电视报作为一种家庭型报纸正试图摆脱过去的某种定式,已经有论文在研究城市报纸现象,但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上。其实,从“城市”的角度把眼光深入下去,我们会发现,报纸运作在而对市场的时候,关键在于对受众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受众的宏观研究方面。一、城市报纸与区域优势近几年,中国的报业市场出现了一种令人深思的变化:农村报纸的迅速萎缩和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