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鉴于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拿来主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从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内容艰深难懂,加上近代与当代文化的差异,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有些已经被清除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友邦惊诧”论》等,其中,《拿来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近来笔者就看到刘洪海先生所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删除〈拿来主义〉》(该文刊载于《教育界》2013年第24期。以下所引刘先生的观点,皆出自此文),该文从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应当把《拿来主义》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剔除出去的原因:1.背景知识复杂,内容难懂;2.文章的观点有失偏颇;3.文章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此文看后,笔者如鲠在喉,深感当今学者有杞人忧天之嫌。故笔者不吝笔墨,与刘洪海先生唱唱反调。笔者的观点是:《拿来主义》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无可辩驳的指导意义,它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无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拿来主义》不仅不该被删除,而且应当长期保存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2.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  相似文献   

3.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该文本的解读可从现实理性的角度进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文本当中亘古流传的价值,而这恰恰是鲁迅先生在创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所遵循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名篇,论述的问题重大,却又驾驭轻松,从容利落,所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篇目,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版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地选用了《拿来主义》。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此前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的文章结构分析就小有瑕疵,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个问题上依然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案头有上世纪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现将鲁迅作品在这三套教材中的选用情况介绍如下:第一套即1990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10篇,计有《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药》《论‘费  相似文献   

6.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文字依然那么晦涩难懂:教师的头疼在于——只剩下了这一篇鲁迅的杂文,该怎样以一当十,更好地展现鲁迅的全部风格与内涵.所以往往在教学《拿来主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使用"加法",多教一点、多学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曾经自己也尝试过这样的做法,可是效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学生不明白不说,自己也常常会在某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更怕鲁迅.所以,这一次,对于《拿来主义》,我选择用"减法".  相似文献   

8.
张慧 《语文天地》2014,(7):19-20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的课文。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拿来主义》的各种赏析文字多如牛毛;而另一方面,学生本就对鲁迅的文章有所抵触,又是不太熟悉的杂文,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取舍,只讲学生通过课堂能够理解掌握的,让课堂更加高效,给课文留点余味,不让学生因难而生畏。以下为《拿来主义》教案:  相似文献   

9.
同样是高中语文课本,又是同一篇《拿来主义》,人教社(新、旧版)教材与苏版教材对其中的五处注释的处理,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现分别对此作些分析对比(下文中,人教社旧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旧注”,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简称“新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教材注释简称“苏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教高一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时,分析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后,在分析“送来”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送来”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2.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历来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篇目,其中“大宅子”在各种教参中均解释为“比喻文化遗产”。对此解释,笔者心生疑惑,经反复阅读,查阅资料,发现疑点来自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遗憾的是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名篇的解读,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依然沿袭旧说,未作更正。《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拿来主义》作解读的“领悟内容”中的第一句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一观点来解读《拿来主义》的,只是在针对课本课后练习所作的“解题指导”,感觉到如果把“拿来主义”仅仅解读为针对“文化遗产”来谈,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时,才说…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冀教版等初中教材,也收入北京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选修(三)。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反复阅读了钱理群教授登在《语文建设》2011年第十一、十二期长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钱先生认为,“聪明人”也是“奴才”,喻指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奴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借着对人物外貌的描绘而获得永恒的魅力。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鲁迅先生描写的刘和珍。她的“微笑”与“温和”是如此地鲜明,如此地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读过《记念刘和珍君》的人,都会像她的亲人一样在头脑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被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录。而苏教版教材将其定位为高中必修教材的文章,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思路结构上。课前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结构人手,以作者的思路为切人点,论述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可见,理顺文本是教学《拿来主义》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从语言视角切人,浅析如何激活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9.
“拿来主义”是在我国三十年代文艺界大论战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鲁迅先生根据当时文艺思想斗争的需要提出来的。鲁迅署名霍冲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用生动的语言,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同时,批判了对待西方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其中之一就是“接受一切”,即“全盘西化”,鲁迅称这种人是“废物”。当然,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也提出:对待外国文艺“一把火烧光”的“虚无主义”和“不敢走进门”的“避主义”也是错误的。显然,《拿来主义》精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内容是丰富而又深刻的。“拿来主义”的实质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然后,加以“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区别对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批判地继承文艺遗产。这些思想,在《拿来主义》中本来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却被一些人误认是“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20.
谢森 《文教资料》2010,(15):8-10
“拿来主义”一词出自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七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运用它对待古今中外文化遗产,它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科学理论;它的内涵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性,使用者要正确把握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掌控拿来主义的精魂,与时俱进,不断刷新,使之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