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犯罪化又被称为入罪化,是指将不是犯罪的行为在法律上作为犯罪,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所以,何种行为能够入罪,也就是犯罪化的标准问题就成为犯罪化的核心,而犯罪化的标准就是指犯罪概念如何界定.犯罪化与犯罪概念关系密切,犯罪概念的界定决定着犯罪圈的大小,实质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化具有前提性的作用,犯罪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对于刑事立法犯罪化具有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对犯罪概念的定义,大致可分为形式定义、实质定义和综合定义。文章给出了新的犯罪属概念,廓清了犯罪的本质属性,并进一步求证了犯罪客体就是犯罪侵犯的法律关系。从而,文章得出了全新的犯罪定义。  相似文献   

3.
犯罪与刑事责任作为刑事实体法上的两个基本概念,具有必然因果联系。但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中,二者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逻辑关系错位。其原因主要是程序法制定者对于犯罪与刑事责任的逻辑关系以及犯罪的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之界分缺乏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犯罪是刑法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基本标准.本文分析了犯罪概念,并将犯罪概念也分为两个不同层次上,确定了刑事违法是其实体,依特定程序是其形式.  相似文献   

5.
犯罪概念在刑法学与犯罪学中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刑法学的犯罪概念与犯罪学的犯罪概念应是部分重合关系。基于科际整合的需要,提出了复合犯罪概念。  相似文献   

6.
公务犯罪又称职务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是指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在国外又被称为公职人员犯罪、公务人员犯罪、公务员犯罪、白领犯罪等,同时又和职业犯罪、经济犯罪、身份犯罪、行政犯罪、法人犯罪等概念有一定的交差或混合。概念的混乱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公务犯罪的概念最具有科学性,采用公务犯罪的概念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议,更有利于对国家职能和国家公务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王帅 《华章》2010,(11)
青少年阶段,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阶段,不但是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从一个社会"边缘人"向社会"参与者"转化的关键时期.青少年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它也是学校、家庭等社会问题的预设与折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但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具有多元化范式,缺少专业槽,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各国都存在着争议,但究其根本,反映的是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争议,这种争议主要来自两方面:即对"青少年"年龄的界定以及对犯罪范围的界定意见不一.本文将对我国及国外青少年犯罪概念进行综述,谈谈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单位犯罪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受传统的以自然人犯罪为基础的刑法理论的束缚,我国单位犯罪立法存在着概念模糊、主体规定欠妥、罪过形式不明、刑罚设置不合理等缺陷.我们应当将单位犯罪概念的法定化,国家机关单位犯罪的除罪化,罪过形式的明确化,单位犯罪刑罚措施的多样化作为目前完善单位犯罪立法的切入点,以更好地打击单位犯罪,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1997年的新地第30条,对单位犯罪做了规定,但这并不是对单位犯罪概念的界定,因为没有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对单位犯罪概念的正确界了明确单位犯罪的本持属性,不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农产品,对于正确认定单位犯罪有着深远的意义。对现遥多种多样的单位犯罪概念逐一分析其不足,在此基础上从主体主观、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等对单位犯罪进行比较完整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犯罪概念一直是我国刑法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整个刑法学理论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为研究对象,整个刑事司法活动也以认定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为主要任务。但从我国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来看,一直将犯罪的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概念和特征的论述已经蕴涵犯罪本质多元论的思想。在刑事立法领域,犯罪的本质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前者是犯罪的社会属性,后者是犯罪的制裁属性。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的本质是刑事违法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犯罪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是刑法研究领域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刑法研究的基础。正确认识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犯罪和认定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犯罪概念是本质,是共性,犯罪构成是现象,是个性,二者处在不同的层次,解决不同的问题,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但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割裂的看待它们。这样,在定罪量刑时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准确。  相似文献   

13.
聂申国 《天中学刊》2005,20(4):19-22
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本质特征的客观显示,在定罪量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尚未对犯罪结果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达到共识。通过对犯罪结果与犯罪客体、犯罪结果与犯罪对象、犯罪结果与定罪量刑进行分析,犯罪结果可以概括为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所引起或可能引起的,从客观方面反映社会危害性质与量的一切事实现象。它即是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又是量刑的必备依据。  相似文献   

14.
社会危害性在不同类型的犯罪概念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迥异的功能,这是正确认识、检讨现行社会危害性理论必须全部审视的因素。在形式的犯罪概念下,社会危害性虽然没有名义上的法律地位,但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都发挥着解释犯罪的功能:在实质的犯罪概念下,社会危害性充当维护社会秩序的角色,因无节制地膨胀而上升为认定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的高度;在当代混合的犯罪概念视野下,社会危害性理性回归到人权保障的角色,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着个案矫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越来越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关于计算机犯罪研究起步较晚,且因计算机犯罪的概念极不统一而导致定罪及其它一些相关问题上的混乱,本试从这一基本问题入手,就计算机犯罪概念作一论述并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各国规制单位犯罪的实践的深入,理论上有必要对单位犯罪作进一步探讨,本文就参考各种有关单位犯罪概念的论述,紧抓住单位犯罪的特有属性,即主体特殊性,单位意志复杂性,危害行为实施间接性和成立范围限定性,对单位犯罪概念作一般定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采取了"立法既定性又定量"的犯罪概念模式.犯罪概念中定量因素的存在是我国"法不责众"的传统法文化的体现,也是当前我国法制不健全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犯罪概念中定量因素规定的重大意义及其消极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对应,是刑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在注意其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可罚性、抓住单位意志这一本质特征并全面分析其主观罪过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单位故意犯罪的形态众多,与共同犯罪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它们的分析直接关系到量刑及刑罚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单位犯罪概念的理解、评价,向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单位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反竞争犯罪是侵害市场竞争秩序的一类犯罪,反竞争犯罪的概念源于竞争法的反竞争行为概念,反竞争犯罪概念与相关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建立反竞争犯罪规制体系,有利于发现反竞争犯罪的本质、规律,提高抗制犯罪有效性.但需要对相关概念和范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