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贴近读者     
编辑同志: 我在平顶山市兴州机械厂从事共青团工作,厂宣传干事李书亚看我写作有些基础,便给我一本《新闻爱好者》,说:“这本杂志不错,你看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编辑先生: 您好! 我于去年10月寄给贵刊一篇《“媒介”辨析》论文,因没有等到回音,就进行一番修改,投新疆《当代传播》。前日接《当代传播》通知,说已决定刊用。特此向贵刊说明,请不要考虑刊发此稿。 我是复旦新闻学院博士生,平日喜欢看《新闻爱好者》,感觉它虽不求深,但是贴近实践,对从业人员很有帮助。我以后还将写一些适合贵刊风格、高雅的稿子,还请多多指教。 祝 编 安! 杨鹏 谢谢杨鹏先生及时来信说明情况,以避免同类刊物重复发表作品。于细微处我们看到了一种诚恳的负责任的精神。 ─—编 者编辑同志: 我第一次看到…  相似文献   

3.
社旗县太和乡第二初中已届不惑之年的共产党员、语文教师唐群生,是一位在全县小有名气的新闻写作能手。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广大师生称他为:“园丁笔耕颂‘园丁’,通讯员中的标兵”。唐群生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业余时间,他酷爱新闻写作,用自己的笔歌颂园丁。已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发表稿件50余篇,多次获得新闻奖。唐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感谢各级党报、《新闻爱好者》杂志我越学越受到启发,她们使我文思泉涌,我今年已在市以上报、台发表稿件…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写过一篇《要用新知识、新观念写新闻》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12月的《新闻知识》杂志上,后来又写了一篇《新闻理念的更新与新闻报道的创新》,先后在2010年6月的《中原声屏》(内刊)和2011年2月下半月的《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5.
现在,我已过“天命之年”,离退休也不远了。在学校里由于没担主要职务,有了些闲空儿。一次去县委宣传部找朋友聊天,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展卷细阅使我爱不释手。我几乎是一口气把那本杂志看完的。里面的内容使我很受启发,又萌发了采写新闻的念头。近两年来,我为报社和杂志社写稿约50余篇,其中有22篇被《商丘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等采用。这对我这位“老兵”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 为了不断提高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我特意订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同时还经常翻阅大量报纸和杂志,从中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7.
连珍同志: 接到今年第七期《新闻爱好者》杂志,一口气读完了大作《女记者的自信、自立、自尊》,咱们虽说素不相识,但文如其人,我马上同你产生了共鸣。尤其看到“女记者和所有的妇女一样,扮演着多种角色,恋爱、结婚、生孩子,人生链索一环扣一环”时,我想掉泪,大概是我也曾扮演了这些角色,个中苦辣体会深,感触深。看到文章,思绪万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你们好! 一九八五年第七期《新闻与写作》杂志刊登了我的体会《写稿焕发了我的青春活力》后,我先后收到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山西、广西、河南、河北、山东、新疆、四川、广东等十多个省区百多名新闻写作爱好者的来信,有的同志在来信中介绍了自己坚持学习的情况.这对鞭策我写好稿子,坚定走自学新闻报道之路起了很大鼓舞作用。一位战士来信介绍说:“我们买书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县城去,而且在这中越边境的大山区交通不便,生活和工作在枪声  相似文献   

9.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10.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11.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2.
光阴似箭,转眼间解放军报第十二届新闻函授即将结束。作为本届函授学员,回想起这近一年的学习历程,心绪难平,真舍不得说“再见”。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参加函授前,我曾多次向媒体投稿,均无奏效。参加函授后,在指导老师的热心辅导下,我已在《解放军报》上稿1篇、《军事记者》2篇、其他媒体20余篇,使我再次激发了写稿的热情,信心倍增,干劲更足。“熊建同志:你好!今编发你一稿,拟发11日军报,寄上大样剪贴,存念。祝学习进步!”这是马厚寅老师于3月7日给我写的亲笔信。捧读来信,令我感动不已。马老师为了一名素昧平生的学员来…  相似文献   

13.
1983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30多篇,别说河南日报、省电台,就连河南农民报也没沾上边. 我心想,也许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不写了。自从县广播站编辑徐明法同志给我牵线订(?)《新闻爱好者》以来,我每月都能看到杂志上有不少通讯员下苦功写稿的动人事迹。比如在《通讯员园地》里刘志勇的秘诀和新闻敏感,总结了写稿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的体会.在他发表20篇  相似文献   

14.
小李同志:来信牧阅。你在信中说:“新闻对我来讲,是既熟悉叉生疏的东西。说对它熟悉,是因为每天可以从报纸上看到,从广播里听到,说对它生疏,是因为对它的认识还非常肤浅。”你还说,“投稿数次,一篇未中,几乎丧失信心了。”看了你的来信,敦促我尽快给你回一封信。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编辑同志:你们好! 首先感谢你们言而有信,当我接到邮递员送给我的《新闻爱好者》杂志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今年第7期第37页的《编读往来》栏目刊登了我给编辑部写的信,下面还刊有贵刊编辑部的复信。看后,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坚决克服目前生活上的困难,节衣缩食,要继续订阅贵刊,并积极宣传。今年8月10日洛宁县广播电视局召开全县优秀通讯员座谈暨表彰会的间隙时间,我就取出《新闻爱好者》向在座的同志们热情地介绍。他们中间大部分通讯员都是年轻人,看到这本杂志后,争相传阅。县委宣传部的摄影记者李中灿同志看到这本…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施宇同志: 《抽样调查》一文,是我和冉晓芹合作写的,《新闻采访学第二版前言》中曾提及。由于我的疏忽,未曾提醒你,此文在《新闻爱好者》上刊出时,就只有我一人的名字了。你看可否在明年第一期补救一下,作一简短说明。 寄来的《新闻爱好者》,均收到了,谢谢。但缺 11期,望能补寄这期给我。祝 贵刊在新世纪更上一层楼 !并祝 新年好 ! 蓝鸿文 2000年 12月 20日编读往来  相似文献   

17.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18.
有位朋友看到我数十年自费订阅的《新闻战线》排满两个书架,不解地问:你的职业与新闻工作无直接关系,为什么对《新闻战线》情有独钟?我说,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不搞新闻工作,但订阅这份杂志也收益颇多。一是学会了读报、用报。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阅读报刊,但好长时间只停留在“看热闹”状态。订阅《新闻战线》后,逐渐掌握了看报刊的“门道”,提高了阅读报刊的效果,理论水平、文字能力也相应提高。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到机关搞文秘工作,后来又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搞党务工作,我的讲话、讲课中新观点较多…  相似文献   

19.
李文同志:   来信说,你近来在报上发表了几篇报道,领导对其中有些稿件持不同看法,找你个别谈话,你思想上有压力。怎样“既使领导满意,又适应宣传媒体的要求”,这是你目前感到苦恼的问题。这封信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你现在的苦恼,过去我也曾有过。记得 1984年我在四川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报道,反映个体运销户贩运的小麦种子被有关部门查封,种子烂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县上的领导和农业部门对此很有意见。事隔不久,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国家出台了《种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20.
稚云同志:你好! 收到你的信,我很感动。首先你对我在《新闻与写作》所发表的那篇不成样子的所谓“写作知识”的文章(指本刊1985年第4期《略谈想象力》一文——编者),说了那么多的好话,实在使我惶恐。当然你所谈及的对《新闻与写作》的看法我有同感。你是一个山村的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苦苦地眷恋着文学的心情十分令我动情。你在信中“恳求”我告诉你“成功”(其实我并没取得什么象样的成绩)的“秘诀”,这使我觉得很难,甚至比写一篇文章还要难。每个人的生活之路是那么的不同,而且世上有那么多的路,不一定每个文学爱好者都要以“笔耕”为生;因而这种所谓“秘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