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开展的教学研究,就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把学习、教学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校本教研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筑校本教研平台,以实践与反思、交流与合作、提高与创新为核心策略,以个人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以学校的发展为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常有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骨干引领三种基本形式,它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快速通道"。一、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借力器"同伴互助是教师个体间在平等互助的前提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通过伙伴间的协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善教学。2009年,我校确立了以"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为特  相似文献   

3.
叶刚 《教学与管理》2004,(11):35-37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艺雕琢上也要“自主、合作、探究”。“同一堂课”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是指几个教师共同选定同一篇教材后,“个性化”地设计并施教,在“互动”的观摩、品评中提炼教艺、反思不足的一种校本教研策略。其操作“三步曲”如下: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坚持“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三个运作层面上,做好做实校本教研:以专业引领带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以自我反思使每位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利用同伴互助把校本教研活动引向深入。经过实践,推动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为向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帮助教师树立校本意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近几年来,我校校本教研坚持“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做中学,学中做,边实践,边反思”的基本思路,逐步形成了“教师学习——问题解决——实践运用——教师反思”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培训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校本研修特别强凋这种“同伴互助”。但在教育实践中,同伴互助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同伴互助简单化,同伴间的合作停留于形式而缺乏课程意识,忽略专业引领和教师自我反思的作用,等等。对此,为了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校际联合形成片区,改变“互助”的方式,使片区教研方式成为“学校教研——全区教研”的中间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预习、互助、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本人在于探索农村学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低效的成因,以及针对低效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根据预学互助教学方式的有效形式,让老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使预学互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活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钟发全:“校本教研”是在推动中小学教师有效参与课程改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目前.静悄悄的新课程,似乎因同伴互助,让校本教研这一潭水泛起些许涟漪。但.同伴互助仿佛并没有激活校本教研,就像人们所说:“参与时激动,之后就不动”。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学校发展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得到了重视,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策略来进行校本教研,并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的实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要素.校本教研对改进教研机制,推进新课程实验,实施科研兴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开发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教研应该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活动.开发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育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开发校本教研必须树立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理念,建立校本教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同伴互助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模式,提升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学校发展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得到了重视,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策略来进行校本教研,并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要以实际为本新课改的两大理念,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是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学。前者要求教师把与教材相关联的发展性指标挖掘出来,关注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后者要求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主动地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展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呼唤,校本教研是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人,必须站在校本教研前沿,从实际问题入手,解决实际问题。二要把握“四性”校本教研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实效性。在选择课题和研究上,实行高度自主(非…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作为适合在学校教育教学常态下开展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由于存在“自上而下”、“由理论到理论”、“缺乏行为跟进”等缺陷,活动较难取得实效。本文从校本教研需要专业引领,更需要同伴互助;需要行政推动,更需要制度规范;需要观念更新,更需要行动研究三个层面入手,阐述了实现校本教研活动重心下移,使校本教研活动真正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初步尝试,构建集体备课有效模式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天窗。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课改伊始,我校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针对校本教研散、乱、浮以及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  相似文献   

16.
“同伴互助”是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益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组织“同伴互助”这种研修模式时,要注重:学校内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健全“同伴互助”的研修制度、培养“同伴互助”研修的引领者、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同伴互助”的内驱力、开展扎实有效灵活多样的“同伴互助”式研修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新课改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这其实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因为课程结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的最大变化不在于知识点的增减,而是教育理念、培养要求和教学定位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尽快掌握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技能、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及创造性,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工作方式改变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隐化,让昔日的“教书匠”全面变身为“创造”。为此,学校从改变教师工作方式入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途径让教师体验到自身发展需要及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宏观建设教师队伍;以改革学校校本教研为抓手,从“问题式教研”入手,发挥其自主教研、合作探究的能动性,以“邀请式听评课”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合作教研,探究发展的交流空间;以探究教师评价机制为根本,大力激发教师的自主能动性,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工作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宋跃庆 《教师》2008,(4):65-66
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模式构建以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为支架.利用远程学习环境的优势,构建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构建个体自主发展、群体共同发展、专家引领发展等模式,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正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究与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进入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让学生在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升华衍生的产物。它既是一种集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也是一种颇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开展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校本教研,是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基础教育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