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世界美学史上公认的"普罗米修斯"。他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美是生活"的新定义,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的垄断地位,开始书写唯物主义的新篇章。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所提出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生活"和"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则是其"美是生活"定义的具体应用。本文详细地从他的两个具体应用——"再现生活"和"说明生活"展开论述,更直观地挖掘出其美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埃莱娜.西苏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其"女性书写"理论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其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对其"书写身体"的理论存在误读。但英美学术界对西苏理论的系统研究高潮迭起,成绩斐然,值得我国学术界借鉴。本文拟从"女性书写"论、书写与政治、阅读策略、文本分析、隐喻运用等5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巴中方言中,有一个独特的亲属称谓词"yiya",指称母亲。笔者查阅各大方言词典,结合音韵及文献知识,认为"yiya"并非一个纯粹的拟声词,其构词形式为典型的词头加词根式,书写形式当为"伊爷"。  相似文献   

4.
琦君的小说,因《橘子红了》被翻拍成电视剧而引起读者注意。不同于她散文中温馨祥和的色调,她的小说,几乎都笼罩着哀愁。她在形式上借用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却往往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而形成这种悲剧结尾的深层原因,则根源于传统教育对她的影响以及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她对中国传统人伦结构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大陆中心"而言,港澳台与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区域性的华文文学创作似乎都是一种"边缘书写",而马来西亚本土的马华创作群体则又是处于"边缘"的边缘,黎紫书就是这样的一个作者,她由此而有着很强的"边缘心态",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她的写作充满着开放性,即:没有固定风格与固定题材。这些,最终造就了她的影响力。从她作品中关于情爱、性爱的书写,便能看出她集边缘性与开放性于一身的另类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异的现象,她的文学创作就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关照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悲剧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身为女性,萧红一生都未逃脱自己的悲剧:在不断的陷落和逃离之中循环往复。沉溺于传统与现代纠葛中的她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萧红于两极之间困惑与挣扎的人生,与其女性书写互为对照,构成一部寓意深刻的潜在文本。本文试图借助现代性视角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析萧红现实人生选择与文本现代性追求的内在矛盾,挖掘出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概论"课教学的主要困境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学生日常生活,解决这种困境的主要方式是要正确地把握我们的教学对象,真正走进他们的时代和生活,分析他们作为"90后"所处的生活时代,正视他们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概论"课教学,正是本文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变了     
王煦童 《阅读》2013,(7):42-43
我是一个聪明、内向、可爱的女孩。我有一个朋友,她整天和我形影不离,但她是个“坏”朋友,我讨厌她,可她就像是我的影子,怎么甩也甩不掉。我的这个朋友就是“粗心”。  相似文献   

9.
作为广西地域诗人群体的一个代表,"凹地"诗人群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且形成一种憧憬原生态的质朴生活情怀,一种秉持卑微的创作姿态和努力还原本真生活的创作理想,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诗学理论。对于该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无论是对"凹地"诗人群,还是当代地域性诗人群体,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无一不体现出圣经中的原型。她的《秀拉》、《所罗门之歌》等几部小说中都出现了类似于耶稣的原型人物,以耶稣赎罪,救世和重生的主题原型出现在黑人社区。而作为代表黑人民族的女作家,她在运用这些原型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一些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这些"耶稣"原型的运用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戏仿和颠覆。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咨询中服务对象身上可能出现"撒谎"现象:所诉说的内容同真实情况出现不同,有时甚至背离。社会工作经典认为这是咨询双方没有建立良好信任关系造成的信任困境。这样的分析缺少对"问题"的深入辨析,笔者通过一个案例引入"隐藏文本",将其作为问题辨析的一个工具,认为在权力不对等的时候可能产生"隐藏文本",国家和个体之间的不对等关系是典型情形,个体的话语也因此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是以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政治性题材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之一"京"的形象解读,探讨《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能够展示马尔罗通过此著作向读者们展现的一个男性的世界,里面有爱、有恨、有死亡、有孤独。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新作《考工记》被直接称为"《长恨歌》后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转。"两部小说通过"一人一城"的模式,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上海的生活图景,展示上海近现代都市化进程,但《考工记》几乎从《长恨歌》的对立面结构文本,转变叙述视点、性别视域和叙述重心。采用男性视角切入文本,以动态的目光作为观看城市的视点,将叙述重心转向器物,以呈现不同的市民性格和生活细节。《考工记》超越读者阅读期待,打破上海的刻板印象,并在人/宅的坚守故事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王安忆上海书写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毁誉参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诡辩性的命题。考虑到"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是"二无一"公式的具体运用,那么论证"白马非马"的诡辩性也应该从此入手。本文认为,"二无一"这一公式有两点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另一个是类和子类与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正是这两个区分的缺失,造成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不断争议。  相似文献   

15.
瞬彩 《阅读》2014,(43):49-49
<正>植物也能变成动物?看看这些"动物"瞪大的眼睛,噘起的嘴,以及活灵活现的表情是不是让你忍俊不禁呢?生活中处处存在创意,富有创意的想法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6.
孔子提倡仁义,推行礼教,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伦礼数与和谐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为了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孔子也认为,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礼"。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传统人文价值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唯利是图、道德冷漠、诚信缺失、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些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像毒瘤一样,不断侵蚀着我们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弘扬,对矫治当代社会的一些弊病,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孔子"仁"、"礼"思想中的积极价值加以总结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已十余年,美国文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持续关注,并诞生了许多与之关联的文学作品。2011年美国作家艾米·沃尔德曼发表了她的小说处女作《屈服》。作为一部与"9·11事件"密切相关联的文学作品,《屈服》关注的是该事件对整个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民众的改变。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准确而又深刻地为读者呈现出了"9·11事件"之后美国社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包含着中国人对文学、艺术以及审美的独特体验。曹丕首开"文气"论,孟子哲学体系中又以"养气"之说为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理论对后世影响颇深。试图就"文气"论与"养气"论加以展开,探求疏通二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荷花淀"派是当代文学中以孙犁为代表作家的,反映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情趣的文学流派。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定名于1980年在河北举办的"荷花淀"派座谈会上。学界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否具有存在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受杨义先生《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启发,从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考证。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帮助"与"帮忙"两个词经常产生偏误,通过分析调查偏误用例,概括出"帮助"与"帮忙"主要有四方面的区别:"帮助"不是离合词,"帮忙"是离合词;构成两个词的语素性质不同,"帮助"由两个动语素构成,"帮忙"由一个动语素和一个名语素构成;"帮助"后常带名宾,"帮忙"不能带名宾,常带动宾;"帮助"是动词,"帮忙"是兼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