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出版《走近中医》这本书之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思考中医》一书,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销售业绩。把中医做成文化,把中医做得浅显易懂,是这两本书最明显的特征。如果说这两本书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思考中医》偏重于传统文化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大家的印象中,狼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形象,会让大家想到血腥、残酷和无情。我们社去年出版了一本书——《狼图腾》。大家可能很关心这本书,从2004年4月出版,到现在已经有17个月,它的销售在国内已经达到100万册以上,目前它的外文版权,包括英文版、  相似文献   

3.
    
朱湘 《出版参考》2009,(11):6-6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今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相似文献   

4.
在《希望的空间》译序中,我已经扼要地阐述了对本书及其所代表的知识学路径的总体理解,但我仍然担心这本书在汉语语境中存在着某种“突兀感”。因为,这本书明显的乌托邦气息与时下的文化氛围并不一致。不过,从更广泛的历史经验来讲,如果不是在唯实论意义上来使用“乌托邦”这个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来讲道家文化的兴起。首先我们要知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如果不了解他,无从谈这个话题。在1910年的时候,有一位德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老子》,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这样说:“也许在老子的时代并没有人能够理解老子,而在我今天写书的时代也还没有真正认识老子,老子属于未来,将来会有人理解他的思想。”今天离他这本书已经将近一百年了,现在能不能说我们已经懂得老子、理解老子?我觉得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当代道家文化的兴起,就是试图从新的时代去认识和理解老子。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占据的位置很隐蔽,就立在那排书架的最下一层.书页已经泛黄,但"品相"却还完整,显然自从落户到这家图书馆,它已经被人遗忘多时了.或许以前笔者的目光也不会在这本书上停留,是最近的一次采访让笔者记住了一个有着中国名字的美国人,而这个名字正清清楚楚地印在这本书宽宽的书脊上,那就是"韩丁".书名采用了曾经代表一个时代变迁,如今却几乎被遗忘的词汇--"翻身",它的副标题进一步帮助读者诠释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相似文献   

7.
当《生命的咏叹调,绝处求生的事业路》这本书拿到我们手中时,北京舞蹈学院的著名教授、汉唐舞蹈的创始人孙颖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这本书是孙颖的夫人和学生整理的先生遗留下来的手稿,全书记载了孙颖从1957年至2001年一段坎坷而又丰富的生活。书中不仅讲述了先生21  相似文献   

8.
时间过去了四十七年,直到如今,我才第一次看到《徐州突围》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九三八年徐州突围以后不久,范长江同志主持编辑出版的。打开扉页,看到编委名单,如今健在而我又熟识的,怕只有陆诒同志一人了。将近四十位作者中,我所认识的同志,许多已经故去。特别是这本书的主编兼作者,我所尊敬的范长江同  相似文献   

9.
以此为题写这篇文章,是由我出的一本书想到的。这本书名为《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1998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选辑在书中的78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新闻写作的经验教训。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书店在向读者介绍这本书时写道:“本书与已经出版的诸多专门谈写作之类的书相比,别有独到之处:既有见报稿,又有原稿和评析,读者可以从两稿对比中研究、探讨新闻写作之功和编辑运斧2道……。”引用这段话,并无“王婆卖瓜”之意,而是想以此说明,这本书可以为记者、通讯员总结自己写新闻的经验教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编…  相似文献   

10.
显然,怎样做一个好的意见分子,仍然是一个问题。椿桦《异论中国》这本书,当然也不可能完全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但读一读这本书,至少会有一些启发,能够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即将成为意见分子的人,走在正确的路上。  相似文献   

11.
把近九年的短文选一选,按发表先后次序排列,辑成了这本书。我虽于一九八一年才动笔写杂文,但爱上杂文的时间却要早得多。一九六九年二月,我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了长葛县农村,随身带去的少得可怜的几本书中,便有着两本薄薄的、已经发黄的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是极端贫乏的,每天下地劳动后,我的许多时间便是在油灯下翻来覆去地看这几本书;其中尤以鲁迅先生的杂文集翻看得最勤。两年后,我被选招进城,而这几本书却已被我翻看得破旧不堪了。大约也就是从那时  相似文献   

12.
王文鹏 《出版广角》2014,(15):50-51
正作者写了一本书,编辑完善了这本书,设计师为这本书提供美感,发行把这本书放到书店里,营销告诉你这本书的好,插画师把你的视线从文字中转向图画,翻译则把在世界另一端遥远位置的一本书无障碍地放到你面前。  相似文献   

13.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是我进入云南教育出版社后直接参与的第一本书。翻开此书,我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蒂皮"已经来中国10年了。回顾整个策划、制作、营销这本书的过程,既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历练,也是我社从策划畅销书、到打造  相似文献   

14.
著名悬疑作家那多的最新悬疑作品《一路去死》已经在2013年1月上市了,回想这本书诞生的半年时间,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也伴随着这个过程成长了许多,现把其中的一些感想分享出来给大家. 产品定位: 从编辑过程一开始,我们就对本书有着明确的定位,作者那多本人非常看重这本书,认为本书是他从青春文学作家转型为成人文学作家的蜕变之作.本书讲述了名为"那老师"的悬疑小说家在一次被策划的西部之旅中与一群高智商粉丝的一场终极PK,虽然仍然带有那多以往作品的鲜明特点,但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都更适合年龄层稍长的读者.相应地,我们也将本书的读者定位为在校大学生及以上,年龄跨度从18岁至25岁.  相似文献   

15.
一路向前     
<正>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摆在我的案头。封面上印着我的头像——这是我的书。508页,300多张照片,20万字。看着它,我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旧日时光,二十年来栉风沐雨的奔波忙碌,充满苦辣酸甜。这是不是一个梦?两年来的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转瞬即逝,当这本书真切地摆在我面前时,我反倒不能确定:它真的是我写的书吗?不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而是梦想的种子已经埋藏得  相似文献   

16.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17.
李劲松 《出版参考》2009,(17):32-32
读书人启航,一个人从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做起,用了近两年时间,成为一名同时跨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大媒体的图书推广人。近日,他的特色书评集《读家秘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引发业内关注。据已经读过这本书的业内人士讲,不但大众读者,业内的出版人、发行人也该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它通俗的切人视角对图书的宣传策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间的功能     
对《下乡养儿》这本书的阅读是从微信上开始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误读。某日在一个微信公号上看到这本书的片段,已经是连载二,因此对这一家三口为何下乡的前因不甚了了,只是觉得写他们如何一步一步展开乡居生活的那段写得特别好,充满琐碎而真实的细节,特别有质感,读起来让人心安。  相似文献   

19.
个性张扬,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特点。撰稿人的言说方式已经不是原来在社会评论中常常看到的那种“我们认为”,而是直  相似文献   

20.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